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安阳县新闻 >

在希望的田野上

[摘要]村民在林果基地为梨果套袋 □记者 冀晓东 李扬 文/图 ????迎着夏日初升的朝阳,沐浴着拂面的暖风,8时整,记者一行出市区,沿着安楚路向东,车行1小时后进入安阳县北郭乡地界。 ????“欢迎你们来北郭乡采访...


村民在林果基地为梨果套袋

□记者 冀晓东 李扬 文/图

?迎着夏日初升的朝阳,沐浴着拂面的暖风,8时整,记者一行出市区,沿着安楚路向东,车行1小时后进入安阳县北郭乡地界。

?“欢迎你们来北郭乡采访!”得知记者下乡进村采访的消息,北郭乡党委书记元浩特意赶来,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北郭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北郭之地为戏阳城,位于当时的黄河岸边,是晋国的重要渡口,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繁荣,盛极一时。东汉称作“戏阳聚”,北魏始称“戏阳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市内城为城,外城为郭。因此,靠近南部城郭的聚落被称为南郭,靠近北部城郭的聚落被称为北郭,北郭之名由此得来。

?“武庄村地处两省(河南省、河北省)四县(安阳县、内黄县、魏县、临漳县)交界处,位于安阳县的最东部。”元浩底气十足地对记者说,“武庄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这里的干部群众敢想敢干,踏实肯干,多年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村里的农业产业发展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相信你们一定不虚此行。”

?在乡干部的带领下,采访车向北行驶6公里后抵达北郭乡武庄村。

????土地流转迈大步

?一路行来,我们有种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车辆沿着平坦的乡村道路行驶,目之所及,成片的小麦已经泛黄。一阵微风吹来,田野里麦浪滚滚,麦穗飘香。喷洒农药、点种玉米,几位农家妇女在这片沃土上忙得不亦乐乎。村里新楼幢幢、绿树成行、空气新鲜、干净透亮,一切都显得格外宁静、安详……

?刚走进武庄村的村委会大院,听说我们来采访的该村党支部书记侯景献就迎了出来。

?“俺村共有4700人、5300亩地、4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有87名,村‘两委’干部有9人。武庄村有五大姓氏,分别为孙、朱、刘、李、侯。”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铿锵有力,初见侯景献,他便给记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武庄村因何得名?”记者问道。

?今年59岁的侯景献当村干部近30年的时间。作为村里的当家人,他对武庄村的历史了解得十分透彻。

?侯景献告诉记者,武庄村村名的由来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元末明初时,现在的武庄村所在地还是黄河故道,无人居住,黄河水退后,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武姓人士到此处耕作劳动,繁衍生息,武庄村因此得名;二是在清朝末年,此处练武的人多,村名由此得来。

?“通过土地流转,俺村的种粮大户都发家致富了。”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侯景献提议去地头看看,我们欣然前往。

?“思路一变天地宽,不改变致富的思维模式是真不行!”武庄村种粮大户刘建民的话简洁明了,一语中的。

?见到刘建民时,他正在地头为小麦喷洒农药。在刘建民向喷药器加药的间隙,记者了解到,从2012年开始,刘建民流转土地80亩,种植小麦和玉米。“过去光种自家的地,三五亩地一年收入几千元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不一样了,俺种的虽然还是传统农作物,但是规模上来了,整体收成高了,收入自然不错。”刘建民对记者说,如今武庄村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种植的有数十人,农作物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加上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深入一线进行科技指导,规模种植、科技种田让种粮大户尝到了甜头。

?“除去租金和生产成本,80亩地一年保守收入30多万元。”刘建民告诉记者,他准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明年再流转50亩地,并准备和村里的其他种粮大户一起购置2架无人机进行田间植保作业。

?“现在政策好,农民有钱赚,俺一定把地种好,全力奔小康!”临别时,刘建民感慨地对记者说。

?特色种养鼓腰包

?在武庄村村东头,3栋标准化鸡舍十分显眼。走进养鸡场办公区,养鸡场主人孙书振和爱人何海秀正在悠闲地看电视

?“俺的3栋鸡舍一共养了7000只肉鸡,平时就我和老婆两个人管理。”孙书振对记者说。

?“两个人能忙得过来吗?”记者不解地问。

?“俺的养鸡场上了现代化养鸡设备,喂料、供水、防疫实现一体化,工作量不大。”孙书振笑着说,“一天分早、中、晚喂食3次。把配好的饲料往传送带上一倒,机器就会把饲料自动平均分配到各个鸡槽内。”

?问及养鸡的收入,何海秀腼腆地说:“俺一年可以养5茬儿鸡,大概收入10万元。”

?“10万元,海秀弟妹是不想露富啊。依我看,20万元也有吧。”侯景献幽默地说。

?孙书振和何海秀满脸笑容,点头回应。

?“鼓励农民搞养殖,首先就要考虑销售问题。”侯景献说,为了解决销售难题,镇、村干部人人想办法。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武庄村肉鸡养殖户已经发展到20多户,现代化养鸡设备的使用让肉鸡品质得到了保证。如今,武庄村的肉鸡养殖户已与汤阴永达、开封禾丰等大型肉类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广大养殖户实现了订单销售。

?“走,领你们去俺村的果园看看。”离开孙书振的肉鸡养殖场,侯景献带我们参观了武庄村林果种植基地。

?已是正午时分,在武庄村的林果种植基地,技术工人还在忙碌。10多位工人踩着长凳正在给新长出来的梨套袋。

?得知记者的身份,种梨大户朱金霞高兴地说:“欢迎记者同志,快给俺的梨树拍几张照片,等俺村的梨树上了报纸,俺的梨销路就更好了!”

?朱金霞告诉记者,她10年前开始种梨树,靠梨树种植发家致富,如今不仅在武庄村盖了两层小洋楼,还在安阳市区购置了房子。“俺过去一直种黄梨,春节前,村里组织种养大户到山东、河北等地考察,看到红梨树种植效益高,俺今年试种了3亩红梨树,现在红梨树已经开始挂果了,长势不赖。”朱金霞高兴地说,武庄村干部一心为了群众,想方设法把地埋管道拉到田间、扯进果园。现在群众都受益了,地埋管道遍布全村,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使得全村粮食作物连年丰收,林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在朱金霞等果树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武庄村的林果种植基地面积如今已经发展到1000亩,带动百余位农民从事果树种植。该村果树品种有苹果树、梨树、桃树、杏树等,春到武庄赏花、秋到武庄尝果已经成为武庄村农业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

?返乡创业幸福路

?走出武庄村的林果种植基地,采访车向东行驶1公里,一片绿色的林海引人注目。一行行法桐、白蜡树茁壮成长,枝叶茂盛,在风中婆娑起舞,沙沙作响。林场主人正在修枝剪叶,在骄阳下劳作,66岁的孙玉科老人已是满头汗水。

?侯景献告诉记者,孙玉科是武庄村的能人,年龄虽大,思路清晰,脑筋灵活。年轻时在市区一家大型企业工作,由于爱岗敬业多次受到单位表彰;55岁退休后,返乡创业培育绿化苗木,在家乡闯出了一条创业致富的幸福路。

?“从企业退休后,我和老伴儿经常外出旅游。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山东济宁了解到了绿化苗木培育项目,感觉这个项目发展前景好,就在当地购置了1000棵法桐树苗带回家乡试种,没有想到,种植效益非常好。”孙玉科深有感触地说,“开始在自家的地里种,后来逐渐扩大种植规模,从刚开始的5亩试验田发展到现在的80亩苗木培育基地。”

?“路子选对了,想不富都不行。”孙玉科的老伴儿王慧琴说,“闲时俺和老孙两个人在基地忙活就行了,忙的时候就雇上十几个人一起干。虽然忙点儿、累点儿,但效益不错,日子有奔头。”

?近年,在孙玉科老人的带动下,武庄村有40多人返乡创业进行绿化苗木培育,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孙玉科告诉记者,他的80亩基地育有1.7万棵树苗,两年后出手,保守纯收入有100万元。下一步,他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苗木种植,形成集群,壮大实力,带富更多的乡亲。

?在武庄村西头,宽敞的村道两旁,两排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此景与记者印象中的穷乡僻壤的偏远村庄形成鲜明对比。一栋新颖别致的小洋楼旁,65岁的退休教师李文元老人和老伴儿王凤先正抱着孙子、孙女在门庭过道下乘凉。

?李文元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媳现在在陕西做水电材料生意。“前两天俺儿子打来电话说,过两个月他就回来了,听说要在县里和北郭乡开两个大门市。”李文元高兴地说,“这次回来,儿子、儿媳就不走了,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他们返乡创业,俺和老伴儿大力支持!”

?穿过李文元家宽敞的庭院,走进装修豪华的村民别墅,看着客厅一应俱全的家具和家电,记者盘点目睹过的场景,回忆干部群众的讲述,一幅武庄村人各显神通、忙碌致富、政通人和的美丽画卷渐渐在脑海中形成。


《在希望的田野上》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anyangxian/18736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