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2 10:37 我要投稿
图为张玉生(左一)现场查看项目施工情况
□记者 苏迅 文/图山路弯弯,溪水潺潺。老张的家,在安阳县都里镇半山腰一个名叫古井的村子。
?他叫张玉生,今年58岁,党龄35年,曾任都里镇武装部干事、土地所所长、文化站站长、路政所所长、司法所所长、政府办主任等职,现在是镇项目办主任。张玉生年龄不算大,资历颇深,熟悉他的人都称他“老张”。
?7月19日,在张玉生的办公室看到32本工作日记时,记者被深深震撼了,30年如一日地写工作日记,需要怎样的严谨与坚持?“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工作上琐碎事情多,随手记下来便于查找、安排。”
?32本工作日记里的辛苦与忙碌
?“都里镇下街村两户村民因门前路发生纠纷,昨天去现场了解了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暂定明天召集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1994年3月13日。”“许家滩至盘金垴公路初定4条线路,计划10月10日按第二方案进行勘测。2011年10月8日。”……
?随便翻开一本日记,每一页张玉生都写得规规矩矩、有条有理,字里行间记录了一名基层干部的辛苦与忙碌。
?“老张担任土地所所长12年、项目办主任13年。这两个岗位都不好干,他却干得有声有色。”都里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葛志强这样评价张玉生。
?1994年2月,都里镇下街村两户村民因门前路发生纠纷,村干部多次协调没有结果,便上报给土地所。张玉生和同事走访当事人,到现场了解情况,很快出具了调解书,做到双方基本满意。
?“一靠讲政策,二靠讲道理。大道理讲透,小道理讲够,不能怕麻烦。”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张玉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方法。“土地纠纷解决不好,容易引起农村不稳定,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他说。
?任职土地所所长12年,解决土地纠纷300多起,没有一起越级上访,这就是张玉生交出的答卷。
?2002年,部队铁道工程兵出身的张玉生被任命为镇项目办主任,从此,都里镇有项目施工的地方,就有张玉生的身影。
?许家滩至盘金垴的盘山公路最初设计了4条线路,每条线路都需要目测、定线、丈量,每条路都要翻山越岭走上四五趟,这些都离不了张玉生。
?“爬山坡,钻丛林,胳膊、腿上全是被荆棘、树枝划出的血道道。天天在山里跑,磕磕碰碰太正常了。我在部队打拼6年,这点苦不算啥。”说话间,张玉生撩起了裤管,小腿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清晰可见。
?“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
?“杨家河至上寺坪公路开工,准备衣服被褥,明天搬进临时指挥部。”这是2013年3月5日,张玉生工作日记中的记录。
?2013年3月,杨家河到上寺坪公路开工,6公里多长的道路,张玉生在工地整整盯了3个月。一身迷彩服、一顶破草帽、一张铁锨,过往群众常常误以为他是民工。
?尚未到上班时间,工地上已经看到张玉生的身影,工人下班离开工地,他还要多待一会儿,把当天的施工情况检查验收一遍才放心。
?“张主任,工地上尘土飞扬,你指挥一下就中了,何必在这儿天天受罪呢。”施工方负责人劝张玉生。“我当监理,就要监管到位,像这挖沟机,每小时费用360元,它怠工10分钟,就会套取国家资金60元。”张玉生的话让施工方人员哑口无言。
?一条道路通车了,张玉生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另一条路上。“老张懂技术,肯吃苦,镇里的很多项目他既是规划设计员,又是监理员和战斗员。”葛志强和张玉生共事24年,对这个“全才”十分了解。
?今年3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南阳城村开工,张玉生在已经开工的3个标段不停地往返穿梭。
?5月底,一个标段的砌岸工程完工,这条路段长100余米,宽1米多,高1米,施工方称地基深也是1米。按照常规,高1米的工程不需要1米深的地基,而当时负责基础施工的监理已离开工地,无法联系。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每年一个县只有一个村有,争取到项目资金不容易,咱一定得踏踏实实把工程做好,国家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在张玉生的坚持下,工人将路基挖开,经现场测量,地基只有0.7米深。如果按1米结算,就要多付给施工方1.5万余元。
?“老张搞了几十年设计、预算,是工程专家,谁也别想糊弄他。”曾和张玉生一起修路的杨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根生说。
?都里,山青、水绿、路畅,记者和张玉生一起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路边每一处风景都如张玉生亲手绘就的图画,他是那么熟悉、亲切。
?他是家人眼中的“外人”
?“驻村任职6个月结束,村里还有几个事情需要收尾,本周六再去一趟。”这是张玉生2014年11月10日工作日记中的内容。
?许家滩村与河北省隔漳河相望,这个村由许家滩、细石沟两个自然村组成。2014年4月至10月,张玉生兼任许家滩村党支部书记仅仅6个月,却让全村400多村民都记住了他。
?“他给村里修了路、通了水,建了戏台,村里几个月大变样。”在许家滩村会计王用生眼里,张玉生是个直性子,不怕得罪人,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两年前,细石沟村水泵损坏无钱维修,村民一直要往返五六百米到漳河去挑水。张玉生任职第一件事就是筹资买了新水泵、电缆,维修了水池,让村民吃上了久违的自来水,随后又硬化了村里600多米长的街道。
?“老张没架子,吃饭就到村民家随便吃点儿,不抽烟,不喝酒。硬化村里道路时,他中午一点多就拿着铁锨上工了,带头出义务工。”村民王玉国说。
?“他家离这儿近20公里,他有时住在村里,有时骑个破摩托车来回跑,天天都很忙。”69岁的老支书王小生对张玉生印象颇深。
?村里变样了,镇里的路好了,而在家人眼里,张玉生仿佛是一个“外人”。“常年都是天一亮就走,天黑了才回来,人家忙都是分时候的,可他天天忙、年年忙。给公家修路他没有出过一点差错,自家的房却盖了个‘残废’。”在张玉生家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妻子吴合花一边哄孙女一边抱怨。
?妻子的埋怨不是没有道理。2010年春天,张玉生拿出多年的积蓄准备盖房。房子动工了,而好井村至积善村的3.2公里路也开始施工。放线、监理、施工,张玉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全然不顾自家正盖房子。
?家里的房子盖好了,铺地板砖时张玉生才发现,前后墙要错10多厘米,一侧宽,一侧窄,成了“残废”。“一辈子能盖几次房,这么大的事儿你不管,公家的事儿离开你就不干了?”面对妻子的数落,张玉生一言不发。
?“去年我到安阳照顾孙子,交代他一定把地里的庄稼管理好,他可好,地里一回没去过,谷子绝收。他老父亲瘫痪在床4年多,你问问他伺候过几天。”妻子越说越激动,张玉生默不作声,记者看到,分明有两行眼泪顺着他的脸颊滑落。
??短 评 可贵的担当
□苏 迅
张玉生是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记者却在他办公室抽屉里发现有32本工作日志、30多张荣誉证书。它记录了一名基层干部工作和生活的艰辛,反映了基层干部难能可贵的责任担当。
?了解基层工作的人,不少都曾发出“基层真苦,基层真累,基层真难”的慨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计生环保、违建拆除、综治信访、安全维稳,各项难事急事的最后落实都要靠基层干部。而张玉生扎根基层30年,却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不觉得难,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投身工作之中,并非他是铁打的汉子,而是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调解土地纠纷,他进村入户与当事人促膝谈心;选定修路方案,他跋山涉水不畏艰险;项目施工一线,他一身正气严格要求。
?基层干部的工作最平凡、最琐碎,却也最重要。也许他们做的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样一件件的小事累积起来才造就了居民百姓的幸福生活。“办不成实事就不配当干部!”这是张玉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真心和实干,擦亮了“共产党员”这块金字招牌。
?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老张和他的32本工作日记》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anyangxian/20922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