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28 10:06 我要投稿
杨春林是内黄县楚旺镇种粮大户,他种了几十年的庄稼非常有经验,而且不断改良创新,人家一亩地的玉米收个1100斤至1200斤就不错了,但杨春林就是不满足,他精耕细作,改良创新,科学管理,每亩地多收了700斤至800斤,让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
7月24日,带着浓厚的兴趣,笔者专程到内黄县楚旺镇小南洞村采访,详细了解老杨种田的秘密。老杨今年53岁,从事承包土地活计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且自始至终坚持只种小麦和玉米,规模已经发展到530多亩。“我高产的秘诀就是‘良种+密植+底肥’,把握好这几项,不管是种小麦,还是种玉米都会创高产。”杨春林说。
“你们看我这4行玉米的宽度只有1.8米,别人种的是2.5米,我的株距是5寸,别人的株距是7寸至7.5寸,这样差距就出来了,我一亩地能种6000棵苗,别人只能种3800棵至4000棵,所以产量也就相差甚远了。”老杨一边介绍,一边指着相邻两块地的玉米作比较。顺着老杨手指的方向,笔者看见老杨地里的玉米苗碧绿发亮,一眼望不到边,密集的玉米叶挨挨挤挤,很难看到大的缝隙,相反邻居地块的玉米苗显得既稀少又略发黄。
笔者不禁问老杨,为什么你的玉米叶碧绿发亮,而邻居地里的玉米叶却有些发黄?“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要想玉米创高产、夺丰收,用足用好化肥是关键!”杨春林说,“这几年,我一直都用心连心控释肥作为底肥,这个肥料肥劲大,肥效长,不伤庄稼,作底肥特别好,在专家的指导下,我采用种肥同播的方式,一次性施足,不上追肥,既省工省时,又省钱省力,一举多得。”
看到老杨得意的样子,笔者由衷地为他高兴。老杨说:“密植和底肥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选好良种,因为庄稼种得密了就容易倒伏,所以必须选用能抗倒伏的品种,为此我没少下功夫,经过多年的试验对比,最后我选定了叶小、秆壮、株低的禾玉1号,这个品种的玉米不仅产量高,而且抗倒伏,满足了我密植高产的需要。”
采访结束后,一阵微风徐徐吹来,无边的玉米叶随风起伏,就像绿色的海洋,昭示着老杨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种粮大户杨春林的高产秘诀》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jinri/21305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