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08:00 我要投稿
□记者?刘长青
??? 在一片片浅黄色的竹简上,按原图比例1∶1刻下《清明上河图》,让800多个人物“活”在竹子上,一幅竹简长卷让人梦回大宋繁华;耗时4年,让水浒108将在刻刀下渐渐浮现,在竹简上神采飞扬……这就是我市竹雕艺人王建安耗费20多年光阴打造的竹雕艺术世界。昨日,记者走进省七建公司二分公司家属院,走进竹香飘逸的艺术空间。
????左手稳稳扶住竹简,右手紧握刻刀,在竹简上刻出美丽的线条。见到王建安时,他正俯身雕刻新作《大明盛世》。这件作品的创作已经延续了1年多,至今才完成了一半。
????“这就是我刚刚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上面雕刻了800多个人物。”53岁的王建安见到记者后,取出了他的竹简雕刻代表作。这件作品长6米多、宽0.3米。浅黄色背景的竹简上,古老的拱桥、悄然驶过的船只、络绎不绝的人流、如在雾里的亭台楼阁,展现出昔日大宋的繁华景象。令人叫绝的是,这件作品是按照原图1∶1的比例创作的,上面的800多个人物是他一刀一刀雕刻而成。“最小的人物像火柴头那么大。用放大镜看,可清晰地显示出人物的五官。”王建安说,即使“用武之地”仅在方寸之间,他也要认真揣摩布局,一刀刀刻出人物的形象和神韵。
????《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是王建安耗时最长的作品,4年才得以完成。“这件作品分上、中、下三卷,合起来长10.8米、宽0.24米。”王建安说,在他的刻刀下,一个个人物颇具个性,或瞠目怒喝,或沉稳如山,或儒雅风流,或狂傲不羁。“每个人物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生命。”王建安说,创作时,他会全身心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如醉如痴。
????“从事竹简雕刻20多年,我只有7件作品。然而,每件作品都是我的孩子,倾注了我的心血,寄托着我的梦想。”王建安抚摸着自己的作品深情地说。
????在旁人看来,王建安对竹简雕刻的痴迷令人惊讶。20多年前,他从安阳市中州蓄电池厂下岗后,一直从事竹雕艺术的创作。近年,他购买《人物雕刻》《人体姿态学》等专业书籍上百本,还上网学习雕刻技术。这一件件精品,倾注的不仅是王建安的心血,还有20多年的光阴和他永不再来的青春。
????“竹简雕刻,其中的枯燥和艰辛难以言喻。”王建安左手上残留10多处疤痕,右手大拇指和食指上结有厚茧,两手并拢在一起,长期握刀的右手明显比左手肥厚。“竹简滑,被刻刀划伤是常事。”王建安笑道,“为此,家里长年准备着创可贴。”
????一件竹简雕刻作品耗时数年,类似笔筒的小型竹雕最少需要一个月。“太费劲了!”王建安说,从早晨开始,除了中午吃饭暂停外,他几乎每天都花12个小时雕刻,直到深夜,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长时间雕刻使他腰酸背痛,双腿麻木,有时连站都站不起来。虽然如此,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衷,丝毫不肯放弃。2009年,王建安得到一份铁路巡视的临时工作。由于创作不能间断,他一横心辞了工作,最终完成了《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这件佳作。该作品曾在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一次展览中获得银奖。
????多年来,竹雕并没有给王建安带来经济效益,家人却一如既往支持他,让他非常感动。
????“据我所知,我是安阳唯一搞竹简雕刻的人。”王建安语重心长地说,比起创作的寂寞和艰辛,他更在意的是缺乏同行者,后继无人。“我最大的愿望是积攒一部分作品,举办一次个人展览,让大家都来领略竹雕之美。让这种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是我的梦想。”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竹雕艺人王建安的艺术人生》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jinri/44424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