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04 18:45 我要投稿
张海丽为孩子们端来冰糖雪梨水。
□记者任贵伟 文/图
在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有四位学生家长非常受欢迎。他们把100多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们喊他们“妈妈”“姥姥”“爷爷”。“刚开始来就是想照顾自己的孩子,现在这些学生都是我的孩子。”12月24日,孩子们的“妈妈”张海丽笑着说。
孩子们的张“妈妈”
家住内黄县宋村乡的张海丽今年43岁。“儿子在3岁的时候比一般孩子个头要小,发育不好。我们就去北京给孩子看病。”张海丽说,儿子被诊断为患有轻微的癫痫。张海丽说,她的丈夫在家一边做生意,一边照顾女儿,而她为了照顾儿子,就一起来到了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
“看到老师们非常辛苦,我就帮着他们照顾这些孩子。”张海丽说。为孩子们做饭、照顾孩子们吃饭、照看孩子们睡觉,这些是张海丽每天的“工作”。时间久了,孩子们喊她“妈妈”。
孩子们的乔“妈妈”
30岁的乔利杰和张海丽一起主要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家住内黄县东庄镇的乔利杰今年11月和4岁多的儿子一起来到了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我家孩子发育比较慢,医生说是先天性癫痫病。当时想着孩子还小,我就一块来了。”乔利杰说,来到学校后,她义务承担起了“生活老师”的责任。
“这几天天气干燥,我们每天在上午和下午分两次为孩子们煮冰糖雪梨水。”乔利杰一边为孩子盛冰糖雪梨水一边笑着说。“孩子们慢点喝,别烫着了。”乔利杰一边将冰糖雪梨水端到孩子们面前,一边说。“妈妈,你也喝吧。”一名孩子对乔利杰说。乔利杰听到后,脸上堆满了笑容。
孩子们的“姥姥”
今年57岁的孙秀荣是孩子们的“姥姥”。去年9月,孙秀荣带着8岁的外孙鑫鑫(化名)来到了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我女儿开理发馆,女儿怀孕的时候对焗油膏过敏。孩子出生后,医生说影响到了孩子,导致其大脑发育迟缓。”孙秀荣说,女儿非常忙,她就一直带着外孙。
“我平时主要负责打扫女生寝室和厨房。”孙秀荣一边整理床铺一边说,“中午和晚上,我和老师们一起照顾20名女生。这些孩子现在都喊我‘姥姥’。”
孩子们的“爷爷”
63岁的申关平被孩子们称为“爷爷”。“我的孙子是聋哑儿童,一岁多时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申关平说,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一建校,他就陪着孙子来了。
“我平时主要是在白天打扫厕所,晚上和老师们一起照顾男生。”申关平一边打扫厕所一边说。
“其实老师们比我们辛苦得多,孩子们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可以识字、唱歌、跳舞,我非常高兴。”申关平笑着说。
“四位家长帮助了学校100余名学生,他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这种大爱促进了内黄县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内黄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杨晓光说。
《特殊教育学校里的特殊亲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neihuang/11004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