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1 11:03 我要投稿
□记者?郑 北
?7月6日,沿着平坦的张沈公路,记者驱车来到省级文明村内黄县张龙乡西沈村。
?青砖灰瓦的楼房,整洁干净的村道,洁净明亮的路灯,一座座温室大棚、养殖场、示范园,无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喜不自禁。
?“我们村现在路平了,水通了,村容村貌整洁了,产业发展了,群众收入也提高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谈起村里的变化,一位村民难掩心中的喜悦。
?让西沈村得以改变的是年近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殷太合。
?西沈村是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的故里,西临卫河,过去因为没有路,群众出门渡河而行,为生活绕道奔波,这在古代绝对是一幅田园般的诗画生活景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狭窄的道路弯弯曲曲,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饱尝出行难的痛苦。殷太合上任之初就暗下决心,要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他带领村干部一趟趟跑乡里、跑县里、跑市里、跑省里,终于,上级批复了修路规划,款项到位了,接下来就是征地拆迁。规划公路两旁需要搬迁百姓祖坟20多座,村民都不愿意“动土惊祖”,殷太合嘴磨破了皮,也没说动一家愿意迁坟。
?咋办?殷太合发了愁。他硬着头皮三番五次找本家长辈做工作,拿自家祖坟开刀,最终,自家祖坟第一个搬迁。接着,不到一个星期,20多座百姓祖坟全部搬迁完毕。
?如今,兰前公路、张沈公路从村中穿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十字架,就连该村的田间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两旁种了树,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修路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咱是群众眼中的标杆,你干啥群众都看着哩。”殷太合说。
?去年5月,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殷太合下决心打井,需要占用村民王麦景和王献恩的田地,还没等他上门做工作,王麦景和王献恩就主动找到殷太合说:“这是为全村群众办好事呢,我们宁愿吃亏,也全力支持。”不久,一眼520米的深水井打成了,村民欢呼起来。看着老百姓那股高兴劲儿,殷太合很欣慰。
?“你心中有群众,群众就会拥护你。”殷太合感慨地说。
?为了西沈村的经济发展,殷太合带领村干部利用村庄西临卫河的优势,流转土地200亩,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1个,发展温棚瓜菜种植20亩,露地种植蔬菜700亩,如今,多模式蔬菜种植已经成为西沈村的主导产业。同时,他鼓励村民养殖蛋鸡,现有蛋鸡养殖户24户,存栏140000只,鹌鹑养殖户2户,存栏30000只。
?接着,让西沈村村民高兴的事儿一件接一件:占地6600平方米的西沈村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容纳上百名学生的村小学建起来了,村卫生室建起来了,村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农家书屋投入使用了,5000米线路改造了,文体娱乐设施配套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村民在一个个喜人的变化中感受着幸福生活,心里畅快极了,对殷太合赞不绝口。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群众眼中的标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neihuang/203097.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