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09 09:13 我要投稿
他的事业在田间
记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武贵州
?图为武贵州(左二)在指导农民进行花生后期管理。(张晓霞 摄)
□记者 苏迅 通讯员 张晓霞?虽已过了处暑,白天天气依旧闷热,而武贵州每天都要在田间地头奔波。“花生果基本长成了,可以适当喷施叶面肥,以增加果实饱满度,提高产量。”9月4日上午,武贵州在内黄县石盘屯乡西坞村的一块农田里,给村民苏景奎讲解花生后期管理要点。
?1990年,武贵州走出河南省农业学校大门,在内黄县农业系统一干就是25年。从技术员到高级农艺师、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武贵州一路走来,始终没有离开农民田间地头。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业有一种特殊感情,能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农民多打粮食,觉得特别值得。”武贵州酷爱自己的职业,农民的事儿成了他放不下的牵挂。
?20世纪90年代,市场上假冒伪劣农资较多,农民深受其害。武贵州牵头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药协会,他拿着宣传单进村入户教农民假劣农资识别方法,开展农资打假,倡导诚信经营。
?在天天和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武贵州将课本知识和农业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日益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在群众中树立了一个基层农业技术员的良好形象。“种地别管遇到啥问题,武站长总是随叫随到。”楚旺镇小南洞村的杨春林是武贵州指导的科技示范户,在他眼中,武贵州就是农民的“及时雨”。
?“有一年入冬,俺发现地里的小麦有点发黄,就想让武站长来看看。那天刚好是星期天,俺一打电话,武站长很快就赶来了,指导俺给小麦浇水,追施氮肥。”杨春林是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规模达500亩,秋后将超过700亩。“从种到收,武站长天天往俺地里跑,把农民当成知心朋友,了不起。”提起武贵州,老杨竖起了大拇指。
?在武贵州的时间表里,早已模糊了星期天、节假日概念,因为他知道,种地是农民的大事儿,只要农民需要他,就该随叫随到。
?如今,作为内黄县农技战线的领军人物,武贵州的工作充满挑战。2013年4月19日晚上,武贵州接上级业务部门紧急通知:当天夜里降温,最低温度可能低于0℃。此时正是小麦拔节孕穗期,极端天气容易造成小麦冻害。
?起草技术方案,群发短信,紧急通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种粮大户……从当天20时忙到第二天2时多,武贵州精疲力竭,只好趴在办公桌上休息。
?第二天适逢周六,天刚亮,武贵州揉揉眼,又组织农技专家分赴各乡镇,开展冻害调查,落实技术补救措施,把倒春寒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2014年7月,连续几天气温超过35℃,高温加干旱,个别玉米地块出现不育败穗现象。面对险情,武贵州带领技术人员冒着酷暑,一天跑了井店镇、张龙乡、石盘屯乡、田氏镇等乡镇,不停地穿行在2米多高的玉米丛里。
?一天下来,武贵州等人行程百公里,直到基本查清原因,制订出技术方案,并将技术措施落实到位,这时武贵州才感觉身上既痛又痒,原来他的脸上、胳膊上被玉米叶划出多个血道。
?武贵州承担或参与农业部、省、市技术推广项目10多项,先后获濮阳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他本人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农技推广特别贡献奖。内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度、2014年度作为全省先进集体受到省农业厅表彰。
?高标准粮田规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随着内黄农业的快速发展,武贵州更忙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不想当官,不想发财,只想以大地为纸,科技为笔,描绘新农村的美好明天!”这是武贵州的肺腑之言,也是他作为全国花生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专家、河南省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专家、全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的心愿。
?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他的事业在田间:内黄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武贵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neihuang/24117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