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内黄县新闻 >

西沈村:诗风永镌春风里

[摘要]? 乡村干部在西沈村一家养鸡场了解经营情况 ? □记者?郑北?文/图 ??? 4月7日8时,广袤的豫北平原上,一层薄雾仍未散...

?

乡村干部在西沈村一家养鸡场了解经营情况
?
□记者?郑北?文/图

??? 4月7日8时,广袤的豫北平原上,一层薄雾仍未散尽。近处深绿的麦苗、远处浅绿的杨树,都笼罩在这雾中。

????沿着平坦的张沈公路,一路西行,十几分钟后,记者便到了律诗的奠基人之一沈佺期的故里——内黄县龙乡西沈村。

????此时的西沈村,春天来得恰到好处,徜徉其中,就仿佛沐浴诗风的洗礼。

????卫河春风传古今

????深究西沈村的历史,上至千年之多。也许是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西沈村遗留下来的典故史话并不多。想来,小村古老的历史传说被岁月淹没,都已成了遥远的故事。

????随着沈佺期的诞生,该村才留下了一段值得骄傲和缅怀的历史。

????沈佺期是初唐重要诗人,曾官至太子少詹事,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其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完善了律诗形式。应该说,在灿若繁星的唐代诗人中,沈佺期是一颗不落的明星

????西沈村西临卫河,南望黄河故道。沈佺期从小就生活在这儿。青年时期的沈佺期,不仅读儒家经典和《史记》,还广泛涉猎,阅读佛教和道教经典,且有很高的音乐才能。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才华,为沈佺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奠定了基础。他19岁就中进士,此后在宦海沉浮41年,死后归葬故里。

????“沈佺期的墓地就在俺村的西南角,距卫河不远。”73岁的内黄县高堤乡原党委书记殷太领说,10多年前,西沈村有村民在村西南约0.5公里处的田地里发现了沈佺期墓碑。为此,市政协原副主席刘晓廷前几年还专门来村里考证沈佺期的生平。

????“现在村里的小孩都知道西沈村是沈佺期的故乡。”殷太领说话硬朗,谈吐清晰,退休后一直住在西沈村。他至今保留着有关沈佺期的县志两本,一本为清光绪十六年间的,一本为民国时期的;在家里还放置着一块沈佺期的墓碑残碑。为了保护好残碑,他专门在残碑下垫了一层沙土。

????殷太领平时喜欢研究沈佺期诗词,有时也触景生情,写一些打油诗。

????关于历史上的“沈宋”之说,他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历史上武则天安排朝中官员每人写一首诗,上官婉儿为评委。武则天主导让评委上彩楼评诗,谁的诗不好就扔下彩楼,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被留下,但上官婉儿对才貌俱佳的沈佺期高看一眼,将沈诗排于前报于武则天。后人口中便有“沈宋”之说。

????对于“沈宋”的说法,历史上有很多版本。但在西沈村,大人小孩都知道这个典故。随便与谁交流,都能说出一首沈佺期的诗来。一名村妇见我们采访,便张口说出一首沈佺期的记梦诗:“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肝肠余几寸!拭泪坐春风。”村妇解释,这样纯情的诗直如从胸中掏出一般,没有一个费解的字眼,却让人从中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形象和真情,确有品不尽的诗味。

????西沈村的大人小孩都爱读诗写诗,村里小学老师和学生每年都会举行读诗会和写诗比赛等。

????“县城里有一条大街被命名为‘沈佺期大街’。”西沈村村委会主任殷铁民说,“我们也准备在村里建设沈佺期碑林,已画好图纸,起名‘沈园’,规划用地10亩,对沈佺期文化资源予以申请保护。”另外,村里原有寨墙建造久远,古为防洪、防匪,现在只剩下200余米长,目前村里也开始实施保护。村西北寨里有清凉寺一座,建于元代,香火旺盛时,寺内有僧人多名。寺院内古柏参天,有双人合抱之粗,高数丈。当时卫河内划船者称上下游十几里处都可看到。

????大街小巷品书香

????4月的西沈村,处处显得古老且年轻。

????青砖灰瓦的楼房,整洁干净的村道,洁净明亮的路灯,一座座温室大棚、养殖场、示范园,无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喜不自禁。

????从2009年开始,西沈村相继建成了标准化村小学、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改造了线路并购买了健身及文体娱乐设施……

????“村小学200余名学生,在全乡10多所小学中升学率名列前茅。”提起村小学,一名村民高兴地说。这所标准化的小学现在已经更名为张龙乡第二小学,其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村民的骄傲。从这里走出去的数百名大中专生,如今大多成了村民眼中的“能人”。不论是在城市打拼还是回到家乡创业,这些“能人”也都成了西沈村的素质标签。

????在毗邻小学不远的农家书屋里,藏有政治经济、农业科技、医疗保健、生活常识等图书、报刊上百种。一名正在农家书屋查阅科普资料的村民讲:“现在是春播时节,如果是农闲时,来这儿读书看报的人会很多。”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一些村民汲取书中的营养,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成了村里发展经济的先驱者。渐渐地,诗风盛行的西沈村“能人”增多了,养殖户、种植户层出不穷。

????“全村有60多户都是种植尖椒和西红柿等经济作物的农户,300多人成了种植技术能手。他们或在外村搞承包,或在本村谋发展。”殷铁民介绍,全村2700多亩土地,去年光是种植尖椒就有700多亩。他们种植的西红柿个大皮薄,甘甜爽口,每年都运往临近的濮阳、河北魏县等地销售,供不应求。全村有十余家大棚户,一户八栋。在村“两委”的主导下,他们与郑州万邦物流公司合作成立了中邦有机葡萄专业合作社,进行樱桃、葡萄、柴鸡种养结合。

????在此情况下,村里一期流转土地300亩,二期计划流转土地1000亩,成立“种养加”一体化的高效农业示范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争取在三年时间内让全村群众脱贫,走共同富裕道路。

????“能人”盛行成标签

????“我选择到西沈村投资办企业,就是看中了西沈村的宁静与古朴。”在中邦有机葡萄专业合作社作业现场,46岁的张锋说,2014年,西沈村土地流转时,他经过考察,认准这里是创业的好地方。

????张锋家在郑州,从事物流业多年。在近年市场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闻听他在偏远的小村庄“搞事儿”,朋友纷纷劝他莫鲁莽,张锋却义无反顾来到了西沈村。

????目前,张锋在葡萄园实施的樱桃、葡萄、柴鸡种养结合模式初见规模,得到许多村民的认可,并陆续有外地人到葡萄园参观学习。记者在葡萄园采访时,只见卫河畔一排排蜿蜒起伏的绿色大棚甚是壮观,外边葡萄树发出嫩芽,里边樱桃花儿竞相绽放,见我们一来,数不清的柴鸡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无不呈现着勃勃生机。

????西沈村的养殖业近年发展比较快。殷铁民给记者算了算,全村现有蛋鸡养殖户24户,存栏140000只;鹌鹑养殖户2户,存栏30000只。除此之外,村里还办有纺织厂,有100多人在厂里就业……

????“我们村现在路平了,水通了,村容村貌整洁了,产业发展了,群众收入也提高了,日子一天比一天滋润。”谈起村里的变化,西沈村一位村民难掩心中的喜悦。

????群众说,让西沈村得以改变的是他们年近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殷太合。

????西沈村过去因为没有路,群众出门渡河而行,为生活绕道奔波。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殷太合带领村干部从上级争取来修路资金。规划公路两旁需要搬迁百姓祖坟20多座,村民都不愿意“动土惊祖”,殷太合和村“两委”干部嘴磨破了皮也没效果。

????咋办?殷太合硬着头皮三番五次找本家长辈做工作,拿自家祖坟开刀,最终,自家祖坟第一个搬迁。接着,不到一个星期,20多座百姓祖坟全部搬迁完毕。

????如今,兰前公路、张沈公路从村中穿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十字架,就连该村的田间路也修成了水泥路,两旁种了树,形成了一道风景线。

????鸟语花香四月风。如今,文化底蕴丰厚的西沈村经济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多年以后,或许其经济发展模式犹如沈佺期所定型的五言(七言)律诗,成为传奇。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西沈村:诗风永镌春风里》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neihuang/379794.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