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10 10:59 我要投稿
图为义永清和芦修亭夫妇
□ 记者??郭新星??实习生??董冰洁 文/图?11月3日,记者到文峰区西关街道办事处安运公司家属院,采访金婚夫妇义永清和芦修亭。见到85岁的义永清时,他刚和80岁的老伴儿芦修亭散步回来,老两口热情地招呼记者到他们家里坐坐。
老人家住二楼,义永清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儿1982年搬到这个7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至今已有30多年了。记者在老人家里的几个房间转了转,发现处处干净整洁,不禁感叹房子虽小却很温馨、舒适。
“小?可不小了。”义永清老人笑着说,“记者同志,你肯定猜不到俺老两口刚结婚时租的婚房有多大,3平方米多,也就刚能放下一张小床而已。虽然小,但却是我们俩温暖的家,我很知足。”
老人慢慢回忆起了往事,打开了话匣子。义永清1950年从部队复员,留在我市安运公司工作。经人介绍,义永清认识了从事纺织工作的芦修亭。
“我们俩算是一见钟情吧。”义永清笑呵呵地说,“当年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觉得对方人特别好,接触了一段时间就产生了两个人在一起过一辈子的想法,从认识到结婚仅短短几周时间。或许,这就是常说的缘分吧。”
得知他们老两口即将幸福地从金婚走向钻石婚,结婚以来很少吵架,为子女做了好榜样,记者迫不及待地追问缘由。义永清老人总结出四个词语:“心态平和、知足常乐、相互包容、相濡以沫。”芦修亭也笑着道出了她保持家庭和睦的秘诀:“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性子火暴。他发火的时候,我就在一旁不吭,不跟他吵。看着我委屈的样子,他也就发不起火来了。再好的夫妻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总要有一方先让步,如果没有相互的包容和忍让,我们也走不到今天。”
听了老伴儿的话,义永清紧紧地握了握芦修亭的手说:“修亭这么多年真的很不容易,我还在公司上班时常常起早贪黑顾不上家,家庭重担几乎都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上班的同时还要照顾3个孩子,但从未有过怨言。修亭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我怎么舍得跟她生气发火呢?”
谈起50多年来的风雨历程,两位老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记者没有追问和打扰老人,起身在房间中寻找岁月留下的痕迹。在老人的卧室里,几张挂历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挂历上贴满了两位老人和家人的照片。
“这张是老义穿军装的照片,这张是他的战友……”回过神的芦修亭为记者介绍照片内容。她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张照片让我想起了1963年城里发大水,当时我们还住在平房里,水不一会儿就淹过了灶台。我和3个孩子苦等老义回来救,可他倒好,回来先救他的同事、战友的妻儿去了。他就是太实在、太为他人着想了!”对于这段经历,芦修亭还颇有微词,但因为太了解老伴儿的为人,她还是表示理解。
面对老伴儿的“埋怨”,义永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我真的没多想,战友和同事都出差在外,家里只有孤儿寡母,不去搭把手、帮个忙我心里不踏实。”义永清的母亲生前告诉他一句话:“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定要凭着良心做人做事,多为别人着想,好人才会有好报。”这句话义永清一直谨记在心,并用这句话教育儿女和子孙。
采访结束时已11时许,老人起身送记者下楼后就相互搀扶着去买菜,准备做午饭。看着两位老人相扶相依的背影,记者被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爱深深打动。
?记者感言: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有些人常常感叹真爱难寻,或许是因为我们对爱情过于苛刻。在最艰难的年代,老一辈人的爱情虽然简单朴素,但那种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坚持是最难能可贵的。希望义永清和芦修亭夫妇的故事能给我们启发,在对待生活和家庭时能够做到老人说的那样,心态平和、知足常乐、相互包容、相濡以沫。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金婚夫妇义永清和芦修亭:有一种爱叫相濡以沫》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wenfeng/27247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