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24 11:00 我要投稿
老城里的好儿媳
原标题:记文峰区西大街街道西南营社区居民杨爱玲
□记者 王敏 实习生 刘敏
????“唐大妈,您精气神真好,一看就是有福气的人。”11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文峰区西大街街道西南营社区唐秀花老人的家,一进门,看到82岁的唐大妈满头银丝,身穿红袄,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让记者禁不住赞叹。 “是啊,修了个好儿媳当然有福气!俺家现在四世同堂,多亏了这个儿媳妇!”唐大妈说。
????唐大妈的儿媳妇叫杨爱玲,今年57岁,是一名退休职工。唐大妈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二儿子和儿媳在外地,两个女儿也嫁到外地。从杨爱玲进门起就一直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她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尤其是公公去世后,她更加细致地照料婆婆,让街坊邻居赞不绝口。
????唐大妈家的面积不大却很温馨,客厅里的家具虽然不是崭新的,可十分整洁。“你看,这家的里里外外都是俺儿媳妇收拾的,她勤快着呢!”唐大妈一边说一边招呼记者坐到暖气片旁。唐大妈家取暖用的是火炉,烧的是煤球,可火炉上和地面上一点煤渣都没有,煤球整齐地堆放在火炉边。看到记者盯着火炉看,唐大妈说:“爱玲除了勤快,还知道疼人。天刚冷,她就张罗着把炉子生着了,比集中供暖还早,生怕我冻着。而且,爱玲早早地就给我的被子里面缝上了黄金绒,夜里睡觉可暖和了。”
????在唐大妈的眼里,杨爱玲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嫌麻烦。唐大妈年纪大了,听力不太好,别人说话时她总是听不清,爱一遍一遍地问。“爱玲,你刚才说啥了?是不是叫我了……”这样的话,杨爱玲每天都要听一二十遍,可她从来不嫌麻烦,听到婆婆问就笑着给老人解释,一遍不行就解释两遍,两遍不行就解释三遍。她说:“老人越老越像孩子,有些事儿得哄着来,不能让老人心里不舒服。”不仅如此,她还每天早上给婆婆端水、倒尿,知道婆婆牙口不好,做饭炒菜都把食物弄得软一点,或者给婆婆单独开小灶。
????今年8月,唐大妈患了带状疱疹,疼痛难忍。看到婆婆坐卧难安,杨爱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领着婆婆看过医生后,她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每天给婆婆定时擦洗患处、抹药,一次都不敢耽误。听邻居说晒太阳有利于恢复,她就在中午时分带着婆婆坐在太阳底下。天热,怕婆婆中暑,她总是坐在婆婆身边,给她擦汗、端水,自己汗流浃背却全然不顾。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婆婆总算康复了。
????杨爱玲的娘家在安阳县水冶镇。前不久,她娘家的叔叔去世,家里人想让她回去。但恰好那几天她家里没有其他人,因担心婆婆没有人照顾就没有回去。“听她给娘家人打电话,说她回去就剩婆婆一个人在家,万一跌着、碰着,她咋办啊,让婆婆受了罪,她就真成罪人了。为了照顾我,爱玲没有回家奔丧,想想都觉得对不起这孩子。”唐大妈说着眼眶湿润了。
????多年来,杨爱玲不仅悉心照顾婆婆,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影响着家里人。杨爱玲的儿子、儿媳妇也特别孝顺,知道奶奶行动不便,儿子用挣的第一笔工资给奶奶买了辆小推车,出门能推着,累了能坐上面,特别方便。杨爱玲的儿媳妇经常给奶奶买水果,陪奶奶聊天,逗得老人合不拢嘴。
????唐大妈不住地夸赞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知道疼人,让一旁的杨爱玲有些不好意思。她说:“婆婆和亲娘都是娘,叫了娘,就要干自己该干的事,尽该尽的孝。”
????记者感言: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多年来,杨爱玲无怨无悔悉心照顾婆婆,用执着和坚韧、善良和勤劳诠释着儿女孝敬父母的美德。杨爱玲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作为子女,我们应心怀感恩,给老人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安慰,让老人安享晚年。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文峰区西南营社区居民杨爱玲:老城里的好儿媳》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wenfeng/278491.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