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殷都区新闻 >

文化仓库与革命摇篮

[摘要]? ? 图为在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振华小学旧址上,村民正在讲述记忆中的往事。 □记者?郭?敏?文/图 ??? 7月21日,气温34℃,殷都区北蒙街道办事处西司空村。 ????从村口下车走到村委会不远的路,记者已是一头汗。没想到的是,86岁的孙永亮老人、77岁的孙永兴老...

?
? 图为在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振华小学旧址上,村民正在讲述记忆中的往事。

□记者?郭?敏?文/图

7月21日,气温34℃,殷都区北蒙街道办事处西司空村。

?从村口下车走到村委会不远的路,记者已是一头汗。没想到的是,86岁的孙永亮老人、77岁的孙永兴老人等早已在这儿等候。

?听说有记者打听西司空村的故事,老人们丝毫没有顾忌暑热,不仅乐意讲,而且讲得津津有味。听着老人讲起昨日故事,仿佛一部动人心魄的电影在眼前播放,现场每一位聆听者都聚精会神,随着这座小村庄穿越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如痴如醉。

?追本溯源,西司空村的先祖要从明朝说起

?西司空村,又名小司空村。村里90%的人姓孙,咱们就先从老孙家的历史讲起吧。

?“翻寻资料得知,西司空村孙家的祖上是明朝初期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到河南安阳来的,当时被安置到彰德府西北,距县城四十余华里的一个土岗安了家,落户之地被称为‘孙家岗’,即现在的安阳县伦掌镇孙家岗村。”孙永兴老人的一番话把在场所有聆听者带回了数百年前,“可惜当时的孙家岗村土地贫瘠,尽管孙氏先人勤奋拼搏近百年,但生活依旧贫穷落后。第四代传人孙朝富为求生计,开始出门谋生。孙朝富带着一筐一担,寻到了一份看守坟墓的工作。他看守的这座坟墓叫作王娘娘坟。”

?提到王娘娘坟,孙永兴老人又讲起了一个故事。相传明朝中期,安阳城内一王姓女子中选,可惜未等进京入宫却先花谢命陨,死后以妃子礼制葬在安阳城西北八里许的王家地内。

?“王娘娘坟墓高大,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十分壮观气派,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为了平整土地扩大生产被清理掉了。”说起这些,现场的老人纷纷点头,仿佛就是昨日之事。

?孙氏先人以雇工身份来此看守王娘娘坟,并在坟东南方向大约400米处筑屋为家住了下来。随着人口繁衍增多,形成了一个小村庄。因为向东约500米有一个村庄名为大司空村,周边村民习惯称这个小村庄为小司空村或者西司空村。

?从孙朝富为王娘娘看坟时的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经历五六代人到清朝中期,西司空村已是人丁兴旺,经济富裕,拥有良田千亩,高房大屋成排连片。

?“从各种史料上看,西司空村的富裕是靠在农田上辛勤耕种,生活上勤俭持家,口里省,肚里俭,点点滴滴累积,还有就是靠着灵活的头脑,奋力操持各种各样的营生。”村民孙云海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娘娘的娘家后人王氏一族,冯、张、白、肖等十余个姓氏先后迁居至此,他们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氏族争斗。

????振华小学,20世纪30年代的洋学堂

?“20世纪30年代,西司空村已经出了6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孙凯元、孙永镇、孙清元、孙永泉都是从河南大学毕业的,孙直元是从北师大毕业的,孙吉元是从大夏大学毕业的,俺村还有多名省级师范毕业生和高中生。”说起这段历史,孙永亮老人如数家珍,“当时只有三四百人的小村庄出了这么多毕业生,所以西司空村当时就被冠以‘文化仓库’之美名。”

?村子里出了许多优秀学子,要归功于村中对教育的重视。老人介绍,清朝晚期,西司空村就有3所私学。到了1927年,村中长者经过协商,决定建一所新学校。历经3年,西司空村的新学校建成,起名振华小学,有4间教室,两间教员办公室,全部青砖到顶,玻璃门窗,院中青砖铺路,花池栽满各类花草,影壁墙上印着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画像。

?普通的农村建起洋学堂,更令人吃惊的是学校规定:凡是西司空村村民子弟,不论男女年龄大小,在本村上学一律免学费。除此之外,周边武官村、侯庄村等10余个村庄的不少孩子也来这里就读。村民在史料中找到记录:“为表彰西司空村注重教育的善举,经当时安阳县政府批准,将小司空村改名为中山村,振华小学更名为中山村第一农村模范小学校,后更名为中山村中心小学。”

?一所小学改变了该村许多人的命运。孙永兴老人讲了一件趣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推行扫除文盲运动,孙永兴当教员,可是村民都接受过教育,最低也具备初小文化程度,哪有文盲可扫?找来找去,只有几个从其他村娶来的媳妇不识字,这才开了扫盲班。后来,这所小学改为国办小学,开始只设初小,后转为完全小学。1984年,历经50多年风雨洗礼的小学校舍因年久失修出现危情,由另外一所新建小学接替了其使命。

?“不过,这所小学旧址目前保存还算不错,要不要去看看?”正在讲故事的老人发出邀请。

?听到此,记者已抑制不住太多的惊喜,跟随孙云海、孙永平、孙永渠等几位曾经就读于此的村民来到位于村东头北街的这所传奇小学。

?记者远远地便望见别具特色的拱门,进门抬头扫一眼,恍如隔世,青砖上斑驳的痕迹刻着岁月的侵蚀,拱券窗洞见证了历史变迁,耳边仿佛传来清脆的读书声,学生在树荫下追来逐去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村庄有70余人走上抗日前线

?“革命摇篮,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故事吧?”记者按捺不住好奇。

?“那还得从小学说起。”孙永亮老人把话题又转回20世纪30年代。随着振华小学的发展壮大,这里逐渐成为一方文化阵地,不断有进步青年来此担任教师。利用该村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拥有一批进步青年、开明士绅的有利条件,一批革命者纷纷到此开展革命思想宣传。中共早期党员杨介人、罗任一等曾经在此工作。罗任一等革命者来到西司空村,除了授课教书外,还加强与村中青年沟通,使村民从不了解共产党到拥护共产党,从同情革命到走向革命。

?故事多得像星星,老人讲起来滔滔不绝。安阳“元·四”事件、“安阳青年抗日义勇军”“瓦委会”与“爱委会”……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曾与这个小村庄有着紧密联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个当时只有四五百人的小村庄,竟有70余人走上抗日前线,这其中有十几名孙家的姑娘。

?“革命摇篮,这个美誉并不夸张。”村民孙永兴说。

?采访中,孙永平送给记者一本书:《文化仓库与革命摇篮——西司空村村志》,这本厚达319页的书由村民历时4年写成。他们告诉记者,书中的一字一句都有出处和来源,经过了多方考证和认真分析,绝无夸张和虚构,就是为了把西司空村人的优良传统传于后世。

????划归殷墟遗址保护区,让保护与发展共同前行

?自从2006年殷墟申遗成功以来,殷墟周边3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都受到保护,西司空村在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

?“为了保护文物,很多工业项目受到限制。我们的任务就是紧紧围绕殷都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殷墟文化特色——休闲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项目,力争打造出具有殷商特色的旅游项目。”西司空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安说。

?在村委会墙上的重点工作公示栏中,该村的发展思路清晰明白:围绕泰祥路两侧土地流转发展经济,解决好群众饮水问题,完成招商引资任务……

?离开西司空村时,沿着村路前行,看到路两旁有四五家颇具规模的蔬果、花卉种植基地,院内花开正浓,果味飘香。

?愿西司空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文化仓库与革命摇篮》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yindu/21306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