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31 11:07 我要投稿
图为郭瑞林在实验田里察看小麦苗情 (图片由安阳工学院提供)
□记者 赵光辉 王 敏他把34载的光阴奉献给广袤田地,精心呵护着一株株绿色的希望;他用脚步丈量着中原大地,把收获的喜悦带到千家万户。他就是我国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的开拓者、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研究员郭瑞林。
????2月23日,记者慕名前往安阳工学院采访郭瑞林。在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来到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小麦试验田,远远地看到一位年过半百、装束打扮酷似农民的人穿梭在田间。他或站或蹲,观察着、研究着,还不时地记录着。若不是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很难将眼前这位朴实的中年人与育种专家联系在一起。然而,正是他凭借34年的科研生涯和独特的学术造诣,不仅在学术界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更为中原大地的麦田丰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幸遇“伯乐”
????从此扎根农田30余载
????郭瑞林生于1960年,是从林州山村里走出来的高材生。1982年,他从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阳地区,地区组织部将他确定为“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干部”定向培养对象。按照当时的政策,定向培养对象必须分配到一线基层进行锻炼。于是,他被分配到了老家林州,在任村镇政府做了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
????“当时,想到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工作中,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子。”郭瑞林说,谁知,到岗仅一个星期,他便接到了令他欣喜若狂的好消息,组织部来了新调令,让他到安阳地区农科所上班。这是怎么回事?经过一番打听才得知,原来多亏了一位“伯乐”慧眼识骏马。这位“伯乐”就是安阳地区农科所的小麦育种专家郭循谦老先生。郭老先生去河南农学院讲学时,听说郭瑞林是个小麦育种的好苗子。得知成绩优秀的郭瑞林被分配到了老家,郭老先生便下定决心把他要过来,先后几次到当时的安阳地区组织部提出申请,最终如愿以偿。
????来到安阳地区农科所,郭瑞林师从郭循谦。两年后,郭老先生因病离休,小麦育种的重担便落到了他一个人身上。为了回报恩师的知遇之恩,在作物育种方面有所建树,郭瑞林一边搞实验,一边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潜心钻研,他先后建构起新兴边缘学科——农业模糊学,创立新兴边缘学科——作物灰色育种学,揭示作物育种同异现象,成为我国小麦定量化育种研究第一人。
????2005年7月,郭瑞林调入安阳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了支持他搞科研,该学院专门为其设立了全校唯一一个专职科研岗位。郭瑞林更是以实验室为家,潜心搞科研,10年间,先后培育出10多个显著优于对照周麦18的小麦新品系,并广泛应用于周边地区。与此同时,他还关心教学,对学院小麦育种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不落窠臼,让学生们感到耳目一新,同时调整优化了7个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对试卷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提出改进意见,促使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潜心钻研,曾为著书烧坏三口锅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是汪国真《热爱生命》里的著名诗句。对于郭瑞林而言,作物育种学科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定性描述性学科,靠的主要是育种家的经验,而他刚毕业毫无经验,恩师带他又不到两年便离休,选择作物育种,其科研路上的坎坷可想而知。
????“再高的山也要登,再难的坎也要过。”独自承担起小麦育种的重任后,郭瑞林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成绩。当时,他萌生了摆脱定性经验束缚,使作物育种学科由定性描述性学科发展成为一门精密学科的念头。为此,他翻阅了大量资料,期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门径,但好长一段时间,他的学术之路一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偶然的一次机会,他读到了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霎时间,他茅塞顿开,开始在数学王国里遨游,接触到了当时在我国还十分新颖的模糊数学理论(美国控制论学者扎德1965年提出)和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将这些理论与育种工作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开始了定量化育种的研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本世纪初,他又将我国学者赵克勤先生提出的联系数学理论引入作物育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物育种同异理论。3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出版了《农业模糊学》《农业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作物灰色育种学》《作物育种同异理论与方法》等7部学术专著,共计340余万字,为国内作物育种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为了潜心做学问,他与在汤阴老家侍奉父母的妻子两地分居20多年,一间办公室、一个大书柜、一张床、一张桌、一口锅就是他生活的全部。1991年,他提出构建新兴边缘学科——农业模糊学的设想,并着手著书将其形成系统的理论。“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著书全靠手写。白天在试验田观察苗情,晚上回来一边煮饭一边写书,可能是注意力过于集中,好几次都是锅熬干了、烧透了才发现,先后烧坏三口钢精锅,妻子为这事没少埋怨我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郭瑞林的笑容十分质朴。而透过笑容,记者感知的是他的不易。30多年来,正是凭着这份执着,他才能在学术上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双脚做学问,论文写在大地上
????30多年来,郭瑞林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省、市科研成果奖12项。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果外,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更有意义的“论文”,是他用双脚写在大地上的。
????“麦苗枯黄是因为病虫害,或者是缺乏氮肥”“小麦旺苗打点儿壮丰安就行了”……今年1月中旬,以郭瑞林为代表的安阳工学院生物与工程学院小麦专家组在安阳县永和镇田营村的麦田里,面对面为农民群众解答难题。
????在郭瑞林的学术生涯中,已无法统计有多少次这样的答疑了,每一次,他都以饱满的热情为农民解疑,以耐心的答复换取群众的满意。
????记者了解到,自2011年开始,依托农业部门实施的“小麦高产创建万亩方示范方”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到小麦生育关键季节,郭瑞林都要和市农业部门的专家们一起深入安阳县、滑县、内黄、林州市等小麦示范基地,为农民排忧解难,传授农业科技知识。2013年,我市农业部门分别在全市19个乡镇119个村,布置示范点共计30.8626万亩,示范种植安麦7号、周麦16、矮抗58等11个小麦新品种。当年,小麦中期低温、后期干旱,对小麦生长十分不利。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郭瑞林和农业部门的专家一起推广小麦高产创建栽培技术,指导示范点农户科学用种、科学施肥、科学灌水与科学管理。农户在生产上遇到难题,他立即赶赴现场排忧解难。经过不懈努力,当年,全市30.86万亩示范方小麦取得了平均亩产628.3公斤的好收成,较全市平均亩产增产213公斤,新增粮食6573.18万公斤,新增产值1.7亿元。
????与此同时,郭瑞林还积极撰写小麦新品种介绍、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讲稿,在省、市、县组织的农民技术人员培训班上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并每年撰写《安阳市小麦品种利用意见》,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安阳市小麦品种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次品种更替作出了积极贡献。
短 评 志在事业 执着追求
????采访郭瑞林,记者不禁想到了孔子的爱徒颜回。先秦·孔子《论语·雍也》记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的是虽然贫穷到每日只吃一小筐饭,喝一瓢水,居住在破陋的巷子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中的忧愁和烦恼都是消除不掉的,可颜回却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志向,并且还乐在其中。和颜回一样,郭瑞林30多年甘守清贫,潜心钻研,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值得我们敬佩。
????郭瑞林的事迹为我们每个人都树立了榜样: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对工作、对事业更需如此。执着,是一种精神,一种过程,一种态度。坚持执着,就是坚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本色。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坚定执着,才能在逆境中不惧风雨,敢于与自然和命运抗争;只有坚定执着,才能不甘于在平庸中虚度岁月,探寻人生真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郭瑞林:“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jinri/36562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