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脚手架上的文学梦

[摘要]□记者 刘剑昆 实习生 郭荣 白天,在脚手架上攀登作业;晚上,在工棚里创作。这就是林州市“农民工诗人”刘俊生30多年来的生活节奏。麦收时节,47岁的他也有了自己的收获,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趺坐的人》。6月8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经历怎样的艰...


□记者 刘剑昆 实习生 郭荣

  白天,在脚手架上攀登作业;晚上,在工棚里创作。这就是林州市“农民工诗人”刘俊生30多年来的生活节奏。麦收时节,47岁的他也有了自己的收获,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趺坐的人》。6月8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怀揣着自己的文学梦,他总是在逐梦中感受着生活,砥砺着意志。

?贫寒对刘俊生来说不是拦路虎,而是一块磨刀石。他的梦想就扎根于贫瘠的土壤,他是那种太行山上耐旱的荆棘,给点儿阳光雨露就灿烂。

?刘俊生生于林州市城郊乡马地掌村。幼年时受哥哥刘建生的影响,他喜欢上了诗歌。哥哥长他5岁,平日喜爱和家人分享所学的古诗词,还总是给广播站投稿。每次从广播里听到哥哥的稿子被广播,刘俊生就很羡慕,也想像哥哥那样可以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时虽然家庭贫困,但刘俊生星期天总是步行几公里到县城的新华书店看书。他相中一本《古诗选读100首》,为了攒钱买书,放学后他就去山上割草,然后卖到牧场,最终攒了几元钱买回了这本书。然而也是因为读这本书,他差点把家里唯一的牲口毛驴丢了。

?看了《徐霞客游记》,刘俊生就产生了走遍中华大地的想法。虽然当时根本无条件外出旅游,但他常常约上好友,背着干粮去太行山上探险,每次外出他都会带着书、本和笔,跋山涉水之后记下自己的感受。一个长大当作家、当诗人的文学梦在他的心头潜滋暗长了。

?但是,贫穷一度扭曲了他追梦的征程,初中勉强毕业后,他就被迫放弃上高中的机会而外出谋生,成为林州十万建筑大军中的一员,背上铺盖走南闯北,在城市建筑工地的脚手架上攀登,如此在风雨中挺过了近20个春秋。

?他回忆说:“我曾穿着母亲纳就的布鞋,在异乡辛苦地打工,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苦、重、脏、累并没有将我击垮,我立于这尘烟中,没被锈蚀分化,也没有中毒死去,我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创作诗歌在夜间净化灵魂,逼出毒素。就像此时,我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干净和整洁,保持着内心的纯真和悲悯,就像一块冥顽不化的石头、一粒钢豆,在尘世里砍不扁、削不圆、沤不烂、火烧不着。”

?他总觉得读书或者创作就是在和自己的灵魂沟通,会让自己浑身舒服,但在很长时间里这是不被别人接受的。有时妻子也埋怨他:“你看书、写诗,能当饭吃还是能顶钱花?”身边的工友也都觉得农民工还学别人搞创作,有些不可理喻,可是刘俊生义无反顾地创作。

?5年前,他帮助朋友打理一家公司。可是,受经济形势影响公司暂停运行。困境中他寻找到了寄托,决定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整理成集。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终于于今年5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趺坐的人》,在林州市引起了不小反响。目前,他正在策划自己的第二本诗集。

?“每每我心中有话无处倾诉,诗歌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刘俊生说,“一个月不写几首诗歌,我就有种浑浑噩噩的感觉,诗歌让我感受到希望总会在前方。”


《脚手架上的文学梦》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186821.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