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盘龙山上三兄弟

[摘要]? 王生有、王增喜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记者?刘剑昆?文/图 ??? 一家兄弟三个,担任村干部的老大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变山村群众的生存条件,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带领群众修路引水种药材,最终累倒在岗位上;在外创业有成的老二情系家...


? 王生有、王增喜与村民查看中药材长势

□记者?刘剑昆?文/图

一家兄弟三个,担任村干部的老大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为了改变山村群众的生存条件,恪尽职守,呕心沥血,带领群众修路引水种药材,最终累倒在岗位上;在外创业有成的老二情系家乡,慷慨解囊,为家乡的公益事业捐款;迁出山村多年的老三在大哥走后毅然挑起了山村的重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继续着大哥未竟的事业,守护着这个仅有70多名常住人口的山村。这就是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三兄弟的故事。

?这兄弟三个,老大叫王自有,老大叫王金有,老三叫王生有。他们的故事在豫晋冀三省交界地带的百姓中广为传颂。

?老大王自有:太行山上“老愚公”

?进入6月中旬,位于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就打破了往日的宁静。外迁的好多村民纷纷返回山村,到他们敬重的老支书王自有的坟头上祭奠。王自有虽然离开他们整整两年了,但是,他们深深地怀念着一心为群众造福的老支书。

?“他是个急性子,干起活来就不要命!”“他是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死前还在为村里修路的事打算。”乡亲们含着泪,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王自有的故事,说着说着哽咽了。

?盘龙山村地处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巅,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行路难是一大难题,与山外连接的曾是南北两条羊肠道,山里产的山货运不出去,山里人有个急病也只能听天由命。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王自有便带领群众以愚公移山的气势不辍修路。1967年,拓宽了盘龙山至皇后村的4公里山路。1997年至1999年,又在悬崖峭壁上修通了从盘龙山到阳耳庄村长5公里、宽7米的盘山公路。2003年,又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和群众自筹,将新修公路进行了硬化。2011年,利用一冬时间,拓宽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的4公里山路。2013年,拓宽硬化村内道路300米。

?盘龙山村干旱缺水,王自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91年,他带领群众在各家各户打水窖,新建库塘2座,容水5600立方米。1995年,他发动群众地埋水管4000余米,让半数村民家中用上了自来水。2012年,他抓住林州市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机遇,对村里一座5000立方米的库塘实施了技改。

?“山里穷,没有条件发展企业,王自有就盘算着靠山吃山,带领群众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你看,这地里的柴胡就是王自有带着大伙儿种起来的。”在东垴自然村,第四村民小组组长王根旺指着地里长势良好的柴胡告诉记者。

?起初,王自有发动村民种植天麻、柴胡、丹参等中药材,可是种惯了庄稼的村民心里没底,担心没有收成。王自有说:“咱给群众做个榜样!”1995年,他带领村干部率先在村里试种天麻、柴胡、丹参等中药材,3年后中药材丰收,村民吃上了定心丸。近20年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林和中药材900多亩,盘龙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王自有不知疲倦,他心里装的是集体的事业。2013年6月,王自有为硬化通往东垴自然村的山路奔波操劳。村里的老教师张周林永远记得,当年6月17日傍晚,王自有从林州市区回到任村镇,叫上他与邻村的两个沙石运输户商议沙石价钱和运费的事,想着把价格再降一降。谁想到,王自有突发心肌梗死过世,一个为山里人操劳了近50年的好干部就这样走了。

?老二王金有:情系桑梓乐奉献

?“用水库里的水浇地真方便,这都是自有、金有兄弟给咱们造的福。”6月12日,在盘龙山村村东的菜地里,村民正在浇地,绿油油的蔬菜长得很水灵。

?“盘龙山村能有今天,跟老支书王自有带头实干是分不开的,也得益于他二弟王金有的大力支持。王金有虽然长期在外地工作,但是没少为村里作贡献,村里修路他出机械、捐款,修水库、保护文物他又捐款。”6月12日,盘龙山村村委会主任王增喜告诉记者。

?王金有在焦作市从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多年,组建了焦作市金德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可是,他始终牵挂着家乡,不惜财力支援家乡建设。

?1997年冬,王自有带领大伙儿修筑盘龙山村至阳耳庄村的盘山公路,可是村里缺少资金。在焦作的王金有听说后决定出一把力,向村里捐献了铁锹、铁锤等工具,并安排部分机械回家乡的筑路工地帮助施工。

?2012年,王自有想借林州市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东风对村里的一座水库实施技改,以方便群众灌溉农田,王金有得知情况后捐款10万元。2013年,村里硬化通往东垴自然村的道路,对村口的古树白皮松和古庙进行保护,王金有再次捐款85万元。

?2014年2月18日,在林州市举行的2013年度慈善颁奖晚会上,王金有捐献善款1000万元,支持家乡的建设事业。

?2013年6月,王自有去世后,记者在盘龙山村采访时见到了回家吊唁哥哥的王金有。他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把哥嫂接到焦作养老,但哥哥总是说村里离不开他。哥哥在世时,我曾答应他要出资100万元帮助村里修路和发展生态旅游,现在哥哥去世了,但我会信守承诺,了却哥哥的心愿,捐款只会多不会少。”

?今年6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远在焦作的王金有。谈起为家乡多次捐款的事情,他说:“我的根在盘龙山村,家乡有那么多的父老乡亲,各方面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我为家乡作点贡献是应该的,这些事都是我力所能及的。”

?老三王生有:返乡任职守山村

?“20年前,盘龙山村最多时有500多口人,可是这些年,年轻人大量外迁,现在户口在册人口还不足200人,常住人口仅有六七十人,还多是老人。留守的老人谁来管?往后村里怎么发展?”王自有离开了,村委会主任王增喜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是啊!王自有带着太多的遗憾突然走了,他还有很多心愿未了: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的道路虽拓宽了但还没有硬化,蓄水池渗漏严重需要改造,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还没有建成……

?王自有的三弟王生有年轻时参军,复员后落户到林州市姚村镇井湾村,多年来经营货运,生意做得很红火。王自有去世后,村党支部书记职位一度空缺。经过任村镇党委做工作,王生有于2013年10月20日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接过了大哥的担子。

?王自有去世前一直在为硬化盘龙山村至东垴自然村4公里长的山路奔波,王生有决心把这项工程进行到底。在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大力支持下,工程于2013年10月24日动工,奋战两个月后顺利完工。

?“真是公路通、百业兴,山外的药材贩子经常来我们村收购中药材,价格也提上来了。这季节,我们村产的杏儿、李子和吃不完的鲜菜也能运到山下,换个零花钱。”王根旺告诉记者。

?盘龙山村至阳耳庄村的盘山公路硬化好了,但是路陡弯多,没有安全防护措施,行人、车辆经过时没有安全感。2014年11月,在帮扶单位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盘龙山村开始修建防护墩。王生有带领村民就地取材,把扩路时开采的大石块摆在路边当防护墩。为加快工程进度,他们像当年筑路那样,在工地上生火做饭。

?当年12月底,防护墩工程竣工了。村委会主任王增喜说:“整个工程共花费30多万元,村里没钱,资金还没有到位,王生有先兑现了8万多元工人工资,余款也由王生有个人出资先垫上了。”

?吃水难一直是困扰盘龙山村的大难题。在林州市纪委、监察局的支持下,王生有于去年秋天开始,带领群众在村里新建、翻建了3个蓄水池。记者在村里采访时看到,有两个蓄水池已经投入使用,第三个蓄水池主体工程已经完工,6月底即可蓄水。王生有说:“3个蓄水池都用起来,全村人吃水就不发愁了,还能灌溉农田。”

?“我们盘龙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秘密为八路军储藏粮食,有‘红色粮仓’的美誉,生态植被也好,这些年有好多游客来我们村旅游。现在,我们正在发动村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把盘龙山村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和生态休闲旅游胜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王生有满怀信心地畅想着未来。

?记者感言:再贫瘠的土地也需要人耕耘,越是艰苦的山村越需要人守护,盘龙山三兄弟就是这种耕耘者、守护人。

?他们不畏艰苦,乐于奉献,一举一动都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盘龙山三兄弟很平凡,但平凡中透着伟大;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普通,但件件是百姓心头的大事。他们的感人事迹如阳光雨露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恪尽职守,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


《盘龙山上三兄弟》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19043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