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1-04 12:06 我要投稿
“慈善母亲”张凤娥建“仁爱之家”
十几年照顾无人照料的老人、孩子58人
张凤娥照顾老人毫无怨言。
□记者?常秀明?通讯员?傅敏?文/图
为了照顾捡来的孩子和无人照顾的老人,53岁的张凤娥自办了“仁爱之家”,十几年来,她照顾了58位无人照顾的老人和孩子。曾经多位老人在张凤娥的照顾下离开这个世界……
10月29日,在林州市河顺镇西庄村,张凤娥对记者说,除了偶尔有人帮助外,“仁爱之家”的生活主要靠她种地来维持。
?教堂捡弃婴,一养将近20年
10月29日,记者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林州市河顺镇西庄村的“仁爱之家”,见到了传闻已久的“慈善母亲”张凤娥。张凤娥今年53岁,滑县人。由于常年照顾无人照料的老人和孩子,林州市慈善总会授予她“慈善母亲”的称号。
在张凤娥的“仁爱之家”里,姑娘玲玲已经是这个家庭的老成员了。由于身患重病,她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天花板和窗外。20年前的一天,张凤娥把别人遗弃到教堂的玲玲养了起来,那时候,玲玲还只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从没有当过母亲的张凤娥没有嫌弃患病的玲玲,而是从街上买回一袋奶粉和奶瓶,试着给婴儿喂奶,这孩子竟使足劲吸吮,眯着的小眼渐渐睁开。之后的日子里,张凤娥就像母亲一样,对这个小生命精心呵护。她还特地给小生命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玲玲。从此,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把玲玲带在身边,抚养玲玲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养就是近20年。
?几经迁移,先后照料58人
“最开始在滑县安家。”张凤娥介绍,创建“仁爱之家”之初,张凤娥在滑县租了两间房子,并将周围村子里几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收留过来。然而,好事多磨,正当张凤娥忙忙碌碌为“仁爱之家”筑巢时,她租的那两间老房子因照明线路老化短路引发火灾,将两间老房子烧得面目全非,所幸人无大碍,但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家被毁了。为了再建“仁爱之家”,张凤娥远赴新疆摘棉花挣钱。
后来,张凤娥又在林州市城郊乡创办“仁爱之家”,随后又将“仁爱之家”搬到河顺镇西庄村。张凤娥介绍,“仁爱之家”现在有5个人,分别是躺在病床上的玲玲、两名老人和一对父子。两位老大娘因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无人照顾,张凤娥就管了起来,还有父子二人中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父亲也年事已高。
这些年,经她照料过的“可怜人”已经有58个,“家庭”成员最多达13个。
?主要生活来源靠种地
“有太多的人需要照顾。”张凤娥说,在“仁爱之家”里,或许还有更多的人等着张凤娥。她粗略数过,从她创建“仁爱之家”以来,她的“仁爱之家”最多时成员达到13人,仅照料这些人的生活就够她忙活了,她却还得料理三四亩地的庄稼,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
2012年初冬时节,张凤娥的“仁爱之家”所在地的慈善部门了解到她的仁爱义举,决定给她提供帮助,扶持她办好“仁爱之家”。林州市慈善部门、政府领导上门考察慰问,并适时送来些吃食和救助金。一些慈善人士也把目光投向这里,向她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林州市慈善总会希望张凤娥把“仁爱之家”做大做好。2014年6月1日,林州市慈善总会在全市开展了“慈善母亲”评选活动,张凤娥荣获“慈善母亲”称号。2015年春天,林州市慈善总会将6袋大米、6壶食用油、10床被褥送到张风娥手中。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林州市:“慈善母亲”张凤娥建“仁爱之家”》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26968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