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李启生:山村变迁的带头人

[摘要]??????????????? ?图为李启生(中)在查看村里机井的配电设施 □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呼晓林 文/图 ????三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在山村,矢志不移地带领干部群众治山治水,改善生存条件,守护着山村百姓的幸福。这就是林州市河顺镇前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启生。 ????李...

??????????????? ?图为李启生(中)在查看村里机井的配电设施

□记者 刘剑昆 通讯员 呼晓林 文/图

????三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在山村,矢志不移地带领干部群众治山治水,改善生存条件,守护着山村百姓的幸福。这就是林州市河顺镇前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启生。

????李启生今年59岁,曾在1980年至1983年担任前庄村的村民组长。由于工作突出,1984年,他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分管农水和计划生育工作。1985年,他走上了村委会主任的岗位,199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坚守山村35年,他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家乡。他先后被评为林州市先进工作者、群众满意的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

????打机井 愈挫愈勇引水送乡亲

????“旱天下井舀泥水,雨天盆罐接雨水。”这曾经是前庄村延续了数千年的吃水难历史。不惧困难的李启生在打井遭遇5眼干井后最终终结了这一苦难史。

????李启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心解决吃水这一大难题。他上河北,跑郑州,先后请了多名水利工程师对村里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勘察。在4年时间里,4支钻井队先后钻了4眼深度120米以上的机井,但是都是干井。李启生和乡亲们欲哭无泪。

????第五眼机井打到230米后进行试水,可是还是干井,人们几近崩溃。为了减少损失,李启生找来工具,带领村干部奋战5个昼夜,用钻机把价值2.5万元的180米井管完好无损地拔出。打井队队员朝他竖起大拇指,称赞李启生为了给集体省钱真是煞费苦心。

????连连受挫并没有让李启生却步。半年后,他又找来河北的一支钻井队,最终打成了一眼350米的深井,出水量每小时50立方米。1989年,前庄村结束了四年的打井历程,李启生在这一次的考验中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李启生带领一班人设法筹资10万元,新建了一座500立方米的压力池,铺设了1000米的上水管道,为全村农户安装了进户水管,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机井打成当年,前庄村可热闹了,我们村的人都说,一年好像过了两个春节!”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新富告诉记者。

????“现在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出水量越来越小了。600多人生活在这里,我们得保证有水吃。我们计划再打一眼深井,现在已经向水利部门提出了申请。”12月7日,李启生告诉记者。

????抗洪灾 泰山压顶腰不弯

????“启生这个人面对困难哭过,但是他从不低头弯腰,干事有一股拼劲儿!”今年74岁的李伏书曾经担任村委会主任,他这样评价李启生。

????1996年8月6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前庄村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晚,大雨瓢泼,山洪猛泄。李启生担心村民的安全,披衣出门查看情况,看到房后洪水奔流,山洪已经灌满了村边的红旗渠。他不顾自家人的安危,马上叫上村干部李伏书四处查看险情。走到村委会和学校,两人傻了眼,巨大的山洪直接流向大队广播室,经过屋门后直冲学校北屋。

????“当时,启生和我都来不及多想,他迅速找村干部李风生到村委会搬计划生育台账,让我赶快找电工李锁成搬扩音机和其他设备。物品搬完不久,房屋轰然倒塌。”李伏书回忆当时的情景说,“灾难是前所未有的,村委会倒塌10间房,学校倒塌15间房,红旗渠支渠暗洞塌方150米……”

????面对灾情,李启生泪流满面地向镇领导报告了情况。“咱是群众的主心骨,困难再大也得挺住!”他迅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带领一班人筹资20万元,仅用40天时间,建成两层9间房的新教学楼和村委会办公室,恢复了学校的正常上课和村委会的办公。

????同时,他们组织群众投工投资两万余元,就地取材,修复了所有被洪水冲毁的乡道、田间道路。紧接着,他们又组织群众对所有支渠、田间渠道清淤。在对支渠暗洞清淤时,李启生和群众一起用蜡烛照明,用编织袋装泥沙,趟着泥水往外拖。之后,他们又修复了村中塌方的4处暗洞,为河沟沿岸建房群众提供了安全保障。当年秋收后,他们又组织了为期一个月的恢复水毁土地大会战,全村150亩水毁土地全部恢复,保证了来年的正常耕种。

????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群众的信心,让群众看到了希望。

????惠民生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在农村当干部,目标有两个,一个是让老百姓过得富足,一个是让老百姓过得心情舒畅,这就是中央提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李启生说。

????为了帮助群众致富,李启生从实际出发,结合前庄村山坡地多的优势,努力发展坡地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1987年到1994年,村里共调出土地100余亩栽植果树,年增加经济收入30余万元,年集体承包费收入两万余元,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该村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指标,按照群众意愿,投资6万余元,完成了退耕还林任务160亩,群众每年每亩增加收入200元。村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建成规模养殖场12家,年出栏生猪3500余头,年创效益400余万元。

????“前庄村是个和谐的新农村。”前庄村在河顺镇有这样的口碑,这与李启生一班人多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李启生有一个习惯,每年农历大年初一都要登门给村里的长辈拜年,从6时出门一直到10时左右才回家,有时去两三趟才见到人,回家后虽然膝盖疼痛,但是他心里觉得踏实。多少年来,他都是这样坚持的。他说:“要让人尊重,首先尊重人。”

????在李启生的感召和带领下,前庄村尊老敬老蔚然成风。10多年来,李建生、李扶生和李善林等多位热心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捐助重阳节敬老活动,让老人吃敬老餐,给老人发放大米、鸡蛋等慰问品。

????????????????????? ◆短评◆ 做一个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

□刘剑昆

????“争取做一个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这是李启生的诺言,是他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原则,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李启生曾在河顺镇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工作人人谈活动中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就是要从本村实际出发,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主要解决好老百姓最贴切的衣食住行、用水用电、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事情,每年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和村经济承受能力进行规划,努力为群众办事,让群众受益,这样干部才有威信。

????李启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他默默无闻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守护一方百姓的幸福与安宁。我们在表达由衷敬佩之情的同时,更希望基层干部以他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精神,人人争做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李启生:山村变迁的带头人》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28889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