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8 11:51 我要投稿
图为郭布舜在读书(记者 郭荣 摄)
□记者 郭荣
????“1970年以前盛行游戏,大人小孩均玩耍,尤其社员们在劳动歇息时作为一种娱乐享受,对其爱不释手。走茅厕、走顶、摆三、摆方……”这是记者在郭布舜拿来的手稿中读到的关于林州市桂林镇民间棋类游戏的归纳和总结。
????今年65岁的郭布舜是一名退休干部,30多年前开始收集和整理林州民俗风情,最近刚完成30余万字的新作《林州民俗汇编》。4月25日上午,记者采访这位老人时,被他深深的林州民俗情所打动。
????踏遍青山搜奇趣
????“我国明代大画家石涛有一句名言叫‘搜尽奇峰打草稿’,而我却是踏遍青山搜奇趣。30年间,我几乎走遍了林州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村村落落,目的就是收集民俗。我喜欢听身边的人聊天,对老百姓谈论的很多生活习俗非常感兴趣。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份好奇和热爱,我才坚持了这么多年。”郭布舜说。
????1987年,林县出版了《林县民俗志》一书,当时参与编辑的李庆林是郭布舜的好朋友。李庆林第一时间和他分享了这本书。“我当时一口气读完此书,后来又反复读了好几遍,总觉得意犹未尽。”郭布舜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他就想着以后要收集更多的家乡民俗,也要编一本民俗方面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中的趣味。这成为郭布舜最大的心愿,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并生根发芽。
????“他就像一个收藏家一样,收藏、记录点点滴滴有趣的事。”郭布舜的好友郭增吉说,“他走到哪儿,听到哪儿,记到哪儿。”
????年轻时,郭布舜在桂林镇丰乐店村学校任教。他总是利用教学之余在周边村落收集乡土风情。他告诉记者:“收集工作并不像想的那么简单。”有一次,他到南采桑村向一位老人了解情况,当时老人并不愿意多说什么,还指责他:“我给你说半天,你回去写写就可以挣钱,我又没啥好处。”老人的话让郭布舜感到有些失望和心酸,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继续走访别的老人,没想到当天一直忙到月上树梢仍一无所获。“收集材料还得碰运气。赶会或者在农村参加红白事儿的时候收获会很多。”郭布舜说。他最喜欢在农村凑热闹。他总是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儿和笔,默默地记下看到和听到的有趣的事。
????传承文化奋笔耕
????后来,郭布舜从教师岗位调到卫生系统工作。“虽然工作有所改变,可是我在研究民俗方面矢志不渝。”郭布舜告诉记者。经过日积月累,他收集记录和零星发表的文章堆在一起已经有近两米高。
????有一次,郭布舜到桂林镇七泉村一位朋友家办事儿,听到路边几位妇女在激烈地讨论“做满月,叫外甥”这一习俗。“得准备干饼。”“生闺女拿面,生男孩拿面条。”“要向邻居发喜干饼。”……这些有趣的说法深深地吸引住了郭布舜,他竖起耳朵,站在半米之外的地方屏住呼吸听她们谈话,时不时往小本上记上几句,生怕漏掉什么,不知不觉听了两个小时,回家后赶紧整理成文字。这次经历是郭布舜最兴奋的经历之一,因为在农村,一般男人是不过问做满月的相关事宜的,所以收集这方面的习俗很不容易。
????多年来,郭布舜走遍了林州的每个村落,并在各村都结识了朋友。横水镇的友人李文吉这样评价郭布舜:“他的那种热情和执着很容易感染人。他总是会因为一个新发现而激动不已。我们听说啥新线索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他。”
????凭着这股骨子里的热爱和坚持,郭布舜渐渐在林州市小有名气。1999年,调到该市卫生局任职的郭布舜参与主编了《林州卫生志》,之后又利用空闲时间相继主编了临淇、任村、南关、姚村等地的史志。“在编辑整理这些史志的时候,我深入各村生活,短的十天半个月,长的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多,这让我可以充分了解各村的风俗,对我来说都是宝贵的经历。”郭布舜说。
????在多年收集整理的基础上,今年,郭布舜编辑整理完成30余万字的《林州民俗汇编》。“这本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了解林州的前天和昨天,看今天,向明天,奔未来。都说明天是未知的,很神秘,我觉得昨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内容一样丰富多彩。这本书并不是我研究民俗风情的终点,我还会一直收集下去。”郭布舜说。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郭布舜三十余载林州民俗情》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383576.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