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盘阳村:踏寻豫晋古道 细说“水”之今昔

[摘要]原标题: 踏寻豫晋古道 细说“水”之今昔 ——太行山腹地传统古村落盘阳村探秘 □记者 冀晓东 李婧瑜 ????“北临漳水观鱼跃,南靠凤山听鹿鸣。”这副古联是对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地理位置的最佳写照。盘阳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北临浊漳水,东临露水河,西南皆山...

原标题:踏寻豫晋古道 细说“水”之今昔

——太行山腹地传统古村落盘阳村探秘

□记者 冀晓东 李婧瑜

????“北临漳水观鱼跃,南靠凤山听鹿鸣。”这副古联是对林州市任村镇盘阳村地理位置的最佳写照。盘阳村地处太行山腹地,北临浊漳水,东临露水河,西南皆山,这里因扼豫、晋、冀三省交通咽喉要塞,是古代豫地出入晋冀之门户,故为当时军事、交通、经济重镇。

????细说盘阳,千百年来总也离不开“水”字。1000多年前,唐朝功臣李靖被誉为灵泽王,本司水之神,因其能庇佑一方风调雨顺,被当地百姓敬奉千年;60年前,当地人首开先河修筑的天桥渠,结束了祖祖辈辈“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苦难历史,“人工天河”红旗渠也正是在这里孕育而生;今天,新一代的盘阳人守着古村落,傍着“幸福渠”,在浊漳河与露水河环绕的水美乡村里创造新生活。

????盼水:灵泽王庇护“小苏州”

????盘阳古称磻陽,河南省传统文化古村落,要深入了解它,听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一名对当地文化颇有研究的老师作为向导。

????“要说盘阳故事,咱们走走看看说个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先不论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古遗址,光说这最有名的李靖庙,那传说和风俗就有好几车。”9月6日,在盘阳村的主街上,一见到申洪运,他就开门见山,“正前的八角亭,相当于李靖庙的庙门,其位于盘阳古街正中,自古以来就是盘阳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名片,村里人总说‘没看到八角亭,就等于没来过盘阳’。由此可见,李靖庙在盘阳人心目中的地位!”64岁的申洪运是任村镇第三中学的一名老师,说起盘阳的故事如数家珍。

????在申老师的指引下,记者一行仰观八角亭,该建筑由6根朱红木柱支撑,撑起上边的斗拱额枋,挑檐如翼,精巧绝伦。“盘阳历史悠久,其中不乏名人志士,为何专门供奉李靖?”记者心生好奇。

????唐朝时期,李靖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卫国公,掌管这一带。当地百姓因其治理有方尊称其为灵泽王,本司水之神。“我们从碑文可以看出,先人因为李靖治水有方,便世代敬奉。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人们便认为灵泽王能够庇佑一方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我们和周边9个村庄都敬奉灵泽王,至今,盘阳人仍旧保存着接送灵泽王的奉神风俗。”申老师在一块斑驳的石碑前找寻着依稀能看清的文字。民间这种奉神的古老习俗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传承了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摒弃了封建迷信思想,将这一习俗转化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寄托着人们对盛世的祈盼和祝愿,成为当地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李靖庙西行,脚下便是豫晋古道。作为豫、晋、冀三省交通咽喉,明清时期盘阳是商贸集散之地。跟着申老师,我们走走停停,抬头是建于清朝的院落古门头,转身便是踏足百年的石板道,恍惚间,两旁林立的店铺传来叫卖声,南来北往的行人、商队身影浮动,旧时的小苏州仿佛活了起来。

????引水:天桥渠“生”出红旗渠

????“盘阳与水有缘,从唐朝供奉灵泽王求水到几十年前红旗渠诞生,每段历史都是印证。”申老师在一个院门前停下,指着门前挂着的牌子说,“这里是九门相照卢家大院,也是红旗渠的诞生地。1960年,正是在这座院子里,当时的林县县委召开引漳入林筹备会,随后又在这里将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篇章。因此人们说,盘阳村是红旗渠的故乡。”

????走进卢家大院,这个小院落还保存着过去的气息,庭院深深,古韵犹存。“很多人都知道红旗渠诞生于盘阳,可很少人清楚,盘阳与红旗渠的渊源不仅是一次会议、一个决定,而是一种发扬、一种精神的传承。”申老师指着红旗渠全貌的展示图说。

????申老师口中的传承,指的便是天桥渠,其结束了盘阳人祖祖辈辈守着漳河种旱地的历史。“盘阳紧靠漳河湾,一年四季受贫寒。守着河水没水吃,哗哗漳水不浇田。”村里过去传下来的歌谣,真实地表达了盘阳人用水难的无奈。

????“我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早晨起来头一件事就是到漳河挑水。村里人想水、盼水,就连给孩子取名都跟水联系在一起,如‘水来’‘朝泉’‘江河’,这些名字寄托了大家对水的企盼。”申老师说。水,成了世世代代盘阳人的一种奢求、一块心病。

????为彻底改变这个局面,1957年冬,在土专家张学文的主持设计下,盘阳、木家庄、卢家拐、赵所4个村庄的百姓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依靠集体智慧和群众力量共同兴建了引漳入林工程——天桥渠。1958年5月1日,天桥渠建成通水,它源起山西省平顺县马塔村浊漳河南岸,下至赵所村露水河边,全长18公里,把漳河水引入盘阳,群众吃水和土地灌溉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1959年,决心改变十年九旱面貌的林县县委主要领导,受天桥渠从漳河引水成功的启发,决定举全县之力修建大型引漳入林工程。“当时,红旗渠建设工程的副总指挥在盘阳村的山坡上看着漳河水感慨地说,盘阳4个村能修一条渠,林县60万人难道就不能?我认为,红旗渠的修建是一种传承和发扬,是全县人民对盘阳和周边几个村修建天桥渠精神的肯定,更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种传承。”申老师对家乡幸福渠赋予更深的意义。

????活水:水美乡村“润”富一方

????走到村头的西劵门,一个挑担的老者迎面走来,他正从自家地里干活儿回来。“村里东西劵门都是古建筑,过了劵门往外走就是各家各户种的庄稼。平时,村里人没事儿在劵门下乘凉、下棋、聊天,地上就有棋盘。”申老师蹲下身子,随手拿起两个石子,就着石板路上刻下的简易棋盘玩了起来。“村里这几年发展不错,村民人均收入在全镇排在中上等。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在家种地,还有几十户跑运输生意,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几户农民正在自家里地忙活,有老人在给菜地上农家肥,有妇人在锄地,还有一名老妇在地头儿用水桶从小渠往外舀水。只见半米宽的水槽内,清澈的渠水缓缓流动,顺着渠道一直向西。“她现在打水的渠就是天桥渠的分支,自天桥渠修建以来,除了18公里的干渠外,村里前前后后修建了斗渠、毛渠、支渠等各种配套设施,现在除了最初投入建设的4个村庄外,牛岭山、杨庄等5个村庄也用天桥渠的水。”村里分管水利工作的村委委员张学明告诉记者,“因为天桥渠覆盖范围广,建设合理,全村所有的耕地都能用渠水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我们村的村民用水条件是周边村庄中最好的,农民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

????老妇听到我们讨论渠水的事儿,在一旁附和道:“过去用水难,日子觉得没熬头儿。那时,大家每天为怎么浇地发愁。人吃水还得走几里地去漳河里打水,更别说种庄稼了,种菜更是不敢想。现在好了,家家地头都有水,渠到处都是,村里人用水还都不花钱。不过,知道这水来得不容易,乡亲们都把水用在正地方。”简单攀谈过后,老妇小心翼翼地提起水桶,耐心地浇自家菜地。

????体会到水的益处,盘阳人打算让水发挥更大的作用。2014年,盘阳村被评为安阳市水美乡村,今年,村里正积极申报省级水美乡村。“凭借紧邻浊漳河和露水河的优越条件,再加上太行山脚下的秀美风光,希望水能赋予盘阳更多的东西,通过自身保护加上上级政府的扶持发展旅游业,让盘阳人过上更好的日子。”采访结束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学说。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盘阳村:踏寻豫晋古道 细说“水”之今昔》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47516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