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1-14 11:13 我要投稿
图为村民在采摘菊花。(资料图片)
□记者 冀晓东 曲海庆 李婧瑜????林州市中部浅山丘陵地带有个河顺镇,河顺镇的最南部有个官庄村。这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庄在明朝初期之前叫西郝村,后改称官庄村至今。其背靠二龙山,怀抱二坡,二虎山环绕,乃一风水宝地。这片灵秀之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官庄人,滋养着满山遍野的金银菊花。它们随风摇曳,像是在诉说那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2016年12月28日,记者走进官庄村,品一杯甘甜醇香的菊花茶,听村里的老人讲几段沧桑悠久的故事,别有一番趣味。
????官庄之“官”的由来
????“官庄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最早要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说话的人叫宋存富,是个土生土长的官庄村人,当了40多年老师,对当地的历史颇有研究。从宋存富的讲述中记者得知,东魏时期,当地名叫西郝村,村子规模较小。到了元末明初,因为战乱,山西、陕西等地灾民大举迁入,西郝村因地理位置优越成了许多人留居之地,也因为其位于“官地”,便被重新命名为官庄。关于官庄村名的由来,还流传着另外一个传说,明朝天启七年,皇姑南游至二龙山下观赏这里因山势自然形成的“龙擒蜘蛛”景观,不料暴病身亡。村民怜惜皇姑,主动捐资安葬了皇姑。皇帝为了感谢村民,御赐村名官庄。
????现如今,提起官庄村的名字,当地人更习惯把“官”字和人才联系在一起。“官庄村是远近闻名的人才之乡,从古至今出了不少能人。”宋存富扳着手指给记者细数曾经的官庄名人,从正二品巡抚到正七品知县,从翰林院提督到八品知县,官庄村相继有不少举人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新中国成立后,名医宋昭均、画家宋克勤等都是土生土长的官庄人。时至今日,官庄在职的有1名正厅级干部、5名正处级干部等,同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宋鹏跃、宋鹏鸣两兄弟被乡亲们传为佳话。”宋存富随手翻开一本《官庄村志》,里面一段段人物事迹印证着这里人才济济的“官”字传统,灵秀的山水孕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
????采访当天,记者偶遇了回村办事的刘顺吉,他是林州市民政局的副局长,也是官庄村走出的能人之一。“我可算不上是能人,村里比我有本事的人多了。”刘顺吉对家乡的感情在简短的谈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俺村南边是洹河故道,整个村子被三山一水环绕,自古就是个福地。早先,村里流传着‘菊花娘娘’的传说,给官庄村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呢!”得知记者对村子的传说故事很感兴趣,刘顺吉娓娓道来,明朝时期,当地因为地形原因外加靠近水源,非常适宜野菊花的生长。村里当时居住着一个进士,他的女儿最爱上山采野菊花,回家后把菊花晒干泡茶。随着进士的升迁,官庄村的菊花茶也跟着走出了大山,因其口感醇香,成为盛极一时的名茶,进士的女儿也被当地人尊称为“菊花娘娘”。
????官庄之“水”的不易
????“春雨贵似油,圪岭爬岸头,十年九年旱,夏种秋不收。”在官庄村,过去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字里行间体现着这里水的匮乏。“从我记事起,官庄人就饱受缺水之苦。尽管老祖先临洹河建村,可仍旧没能改变山区村庄缺水的面貌。”62岁的宋存富对儿时村内缺水的情形记忆犹新。
????由于干旱缺水,官庄村农业十年九欠,平常年景小麦亩产只有30公斤左右,秋粮最多能打100公斤,群众生活十分困难,“糠菜半年粮”是当时官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缺水问题,官庄人打旱井、修水库,与旱魔做斗争。
????“20世纪60年代,我们村积极响应林县县委号召,参与建设了红旗渠工程。20世纪70年代,村里响应县委‘长藤结瓜’的号召,大搞库渠配套,一连建成七大水库,可容水80万立方米,使官庄村3000多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20世纪80年代,村里大搞节水型工程,硬化渠道、平整土地、打机井,彻底结束了官庄人缺水的苦难岁月。2012年,我们又开展了三年水利会战,进一步改善水利设施,保障农田得到有效灌溉。”在村委会,该村党支部书记郭贵成指着办公室墙上一张水利建设图,给记者讲述几十年来官庄村是如何摆脱缺水困境的。
????几十年间,官庄村先后修建了八个水库。为使岭南后的200余亩旱地变成水浇地,该村又修建了飞云引水渡槽,加上后来配套建设的节水型工程,为之后官庄村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如今,官庄村凭借着良好的水利条件,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因为俺村本身的土壤基础比较好,加上农民不惜力,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周边是数一数二的。正常年景小麦每亩能产1200斤,玉米则能收获1500斤,这样的产量就算是跟平原地区相比,也算是高产量了。”郭贵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官庄村,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在家照顾几亩地,一年挣五六千元不成问题。
????官庄之“菊”的传承
????“几百年前,官庄村就有生长野菊花的历史。现在,随着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便有村民想着如何能够利用好这一方水土,将曾经辉煌一时的官庄菊花茶传承下去。2013年,邻村的崔保丰和朋友崔向前在村里流转了300亩土地搞家庭农场,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种植菊花。现在虽说不是季节,可加工车间还在生产,咱们去看看吧。”跟着郭贵成,记者走进了万盛家庭农场。
????为了让记者感受当地菊花茶的特点,崔保丰专门泡了一杯菊花茶。“这是金丝皇菊,一朵完整的菊花就能冲泡一杯茶,其口感绝对和你平常喝过的普通菊花茶有区别。”崔保丰说。眼前的茶杯中,菊花的丝丝花瓣在水中舞动,茶色微黄,通透清澈,入口之间留下淡淡的菊香,沁人心脾。
????“我家就是河顺镇的,虽说不是官庄人,可从小就听老人讲‘菊花娘娘’的传说,也曾在秋天上山采摘过野菊花,一直到成年后,仍能够回忆起儿时采摘菊花时那种香气扑鼻的感觉。后来,我和朋友合伙搞家庭农场,专门聘请专家来家乡考察,专家的话让我们坚定了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菊花的决心。”崔保丰解释道,官庄村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菊花的生长,再加上村内红色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种出的菊花泡茶后分外甘甜醇香。
????万盛家庭农场种植金丝皇菊的成功,为官庄村下一步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过去,村里条件不好,大家都为温饱问题发愁。这几年,农业生产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大变样,农民的生活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就想着如何让乡亲们更加富裕。”该村村委会主任牛晓军介绍,今年,村内几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纷纷停产,这也给村干部敲响了警钟。“要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得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我们正商量着借鉴万盛农场的成功经验,带领农民一起发展菊花种植产业,扩大规模,用好咱官庄这片好地、好水。”牛晓军说。
????“到时候把咱官庄发展成‘菊花村’,也算是对‘菊花娘娘’那段传奇故事的一种传承了。”一旁的宋存富感慨道。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品醇香菊花茶 听官庄百年事》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539698.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