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山村老人赵会文的泥塑人生

[摘要]图为赵会文老人同女儿展示泥塑作品 □记者?刘剑昆?文/图 ????“好多人都想要我的红旗渠人物泥塑,我得抓紧时间制作,满足大家的要求。”2月13日,参加安阳市新春民俗文化展后回到家乡林州的赵会文老太太就动员家人,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投入了泥塑工作。 ??...

图为赵会文老人同女儿展示泥塑作品

□记者?刘剑昆?文/图

????“好多人都想要我的红旗渠人物泥塑,我得抓紧时间制作,满足大家的要求。”2月13日,参加安阳市新春民俗文化展后回到家乡林州的赵会文老太太就动员家人,紧锣密鼓地忙碌起来,投入了泥塑工作。

????赵会文老人今年72岁,爱好民间泥塑艺术,她传承的赵氏泥人是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赵会文的老家在林州市任村镇赵家墁村,早年因祖上做生意,到开封定居,与一户世代以捏泥人为生的广西人做邻居,耳濡目染,赵家人也学会了捏泥人。后由于战乱,赵家举家回到了老家赵家墁村。泥人艺术是从她的老爷爷开始掌握的,她从9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泥人艺术,现在已经是赵氏泥人的第四代传人了。

????“14岁时,我还在任村镇上初中,那年刚过年我就和同学们上了红旗渠建设工地。”2月13日,赵会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在红旗渠建设工地,她加入了宣传队,负责编写和表演快板,给修渠人加油鼓劲。“小学生俺十四,老师叫俺把马灯提,提起马灯够不见,石头支上一大半……”除了说快板,她还与同学们帮助大人扶钎、搬石头,到工地周围挖野菜。前前后后,她在红旗渠工地度过了3年不平凡的时光,与红旗渠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成为她日后从事泥塑创作艺术的不竭源泉。

????“多少年来,我做梦时常梦见在红旗渠工地苦战,是修渠人当年的苦换来了今天大家的甜,我想为红旗渠再做点事。”9年前,赵会文在林州市紫光斋文化市场建立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在老家建造了烧窑,想用自己的泥塑手艺塑造红旗渠人物,以特殊的方式传承红旗渠精神。

????“俺娘捏出来的修渠人物都是有灵魂的,我们很难做到。”赵会文的大女儿张艳红告诉记者。到现在,老人塑造出的红旗渠人物已经数不胜数,被林州市博物馆和安阳博物馆收藏。老人最满意的是她创作的五彩泥塑《十万大军战太行》,那是她2015年春用3个月时间完成的。这套作品高0.2米、长5米左右,由60多个修渠人物组成,每一个场景都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十万林州人民修渠的壮观场景。2015年5月28日,在安阳文化产业精品展销会现场,她将这套作品捐赠给了安阳博物馆。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评价说,赵氏泥人作品用料讲究,先塑造后绘色,体现了塑与绘的结合。老人的五彩泥塑《十万大军战太行》不仅是富有浓郁民间艺术气息的艺术品,而且记录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建设的艰苦卓绝,是难得的当代民间艺术作品。

????这些年,老人的创作题材不断扩大,不仅仅塑造修渠人物,还塑造出了红楼梦人物、杨家将人物。她也培养出了第五代和第六代传承人,女儿、儿子都成了她的徒弟,孙女受她的熏陶考上了大学,学习国画专业。“我搞泥塑挣不了钱,可是,老伴、子女们都很支持我,老伴为这还贴了自己的退休金,因为这是我的乐趣,更是一门民间艺术,我们要传承好。”赵会文老人说。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山村老人赵会文的泥塑人生》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554508.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