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01 09:41 我要投稿
探寻安阳古村落(2)
林州市石板岩镇草庙村:从“善为宝”到“画中居”
草庙“迎客松”
□记者?高 扬/文??郭有明/图?从林州市石板岩镇政府出发,沿圣相路南行约一公里,路一侧石碑上红色的“草庙”二字格外醒目。驻足仰望,远处雄奇的太行山巍然挺立,近处一座古老的山村掩映于绿色的草木间。这里就是去年年底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草庙村。
?8月12日,我们在石板岩镇政府安全办主任李保明的陪同下,走进了这座民风淳朴、景色如画的村庄。
????观音堂旁迎客松
?今年51岁的李保明因去年参与了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故而对这里很熟悉。拾坡而上,老李向我们介绍着草庙村的基本情况——这里属石板岩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人口296人,87户人家,村庄依山而建,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村内主要水源为山泉水,王相岩泉水在曲径幽林间流淌,流入每一户农家。
?说话间,一座坐南面北的小庙立于眼前。这座小庙内有彩塑的观音,庙前立柱上有副对联:千处祈求千处音,苦海常作渡人舟。“草庙村名的由来,就源于此庙。据说很久以前这是座草棚当顶的小庙,后来庙旁边聚集成村,村子也叫成了草庙。”听了老李这番介绍,我们对草庙建于何时产生了兴趣。庙一侧有座石碑,为清同治十年重修碑文,从中依稀可见:“彰德府林邑西河漕草庙村,旧有观音堂一座,不知创自何时……”如今,草庙建成了砖墙琉璃瓦,添了“现代化”的味道,真正的草庙却早已湮灭在不知何朝何代的过往岁月里。
?庙宇旁一棵高大的马尾松翠绿如盖,似乎在张开长长的手臂,招迎着四方来客。老李告诉我们,这棵迎客松,树龄大约五百年,高约10米,胸径约0.8米,树冠约20平方米,呵护在观音堂旁,为之遮风挡雨,成为村庄的标志。
?石径石墙石板房
?夏日的草庙村草木繁茂,山风习习,村内也很少见人。踏着石板铺成的小路,满眼皆是石径、石墙、石屋、石瓦等。从高处向下看,石板房四面的墙壁均是由规则的石头砌成,房顶则是用石板交错穿插垒成,鳞次栉比的石板屋顶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引人注目。老李介绍,村里多是明清时期建筑的四合院,四合院外墙没有门窗,有石阶、前檐,屋内有客厅、屏风,还有太师椅、八仙桌等,外观十分漂亮,建筑风格独特。
?“这处民居很有代表性,体现了明清建筑的特色。”老李指着一户人家的门头说。但见门楣上书“善为宝”三个大字,上方的木雕呈蓝色,做工精细,造型雅致,古色古香。可惜的是房门上锁,家中无人,我们无法进院细看。
?有学生模样的几位女生背着画板走进了一处民居,这户民居门楣上书“画中居”三字。我们跟随而入,见到了主人杨清生老人。“再吃顿饺子我就70岁了。儿女们在县城有房子,不过这里冬暖夏凉,石板房住着舒服,我和老伴就喜欢这里。”杨老汉说话声音大,精神也好。环顾小院,怪石、花草、月亮门……老人把家拾掇得很整洁。“以前日子苦,我小时候听大人讲,有个老奶奶出嫁时陪送了一只母羊,那就算是很贵重的‘嫁妆’了,那时的人就盼着过上‘母羊生母羊,十年养千羊’的日子。现在好了,你看,我这里有翻山越岭找来的奇石,有自己用核桃做成的文玩,不少人来求购。闲下来我还写上几副字,这些写生的孩子就是来要字画的。现在来旅游的人多,我们村还有不少人在山下建起农家乐,大家都富起来了。”说完这番话,老人爽朗地笑了起来。
明清古民居
杨老汉的“画中居”
历经风雨观音堂
村民的闲适生活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林州市石板岩镇草庙村:从“善为宝”到“画中居”》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236539.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