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安阳新闻 > 林州市新闻 >

万书增:甘当山区群众的搬运工

[摘要]原标题:甘当山区群众的搬运工 ? 记林州市原康镇重兴店村党支部书记万书增 ? 万书增在走访村民 □记者 林永顺 文/图 ????12月9日,记者乘车从重兴店村赶回原康镇途中,正在为我们开车送行的重兴店村党支部书记万书增的电话突然响起,他赶忙把车停到路边接通...

原标题:甘当山区群众的搬运工
?
林州市原康镇重兴店村党支部书记万书增
?

万书增在走访村民

□记者 林永顺 文/图

????12月9日,记者乘车从重兴店村赶回原康镇途中,正在为我们开车送行的重兴店村党支部书记万书增的电话突然响起,他赶忙把车停到路边接通了电话。记者听到:“喂,万书记,你在镇上吗?回来给俺捎2斤油条吧。”“好好好……”万书增爽快地答应了。

????随行的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告诉记者,老万可是个热心人,当支书不仅带领群众改变山村贫穷落后面貌,还经常免费从县城、镇上为村里的群众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这不,村里的老人在家买不到油条,也要让老万从镇上给他捎。

????这一意外发现,使记者对万书增产生了采访兴趣。于是,车停到镇政府大院后,记者即兴采访了万书增,同行的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安阳市扶贫办的同志也热情主动地给记者讲述万书增热心为民服务的故事。

????跟油条有关的故事

????万书增所在的重兴店村位于林州市西南部深山区,西与山西省毗邻,南与辉县市接壤,距离原康镇20多公里。由于道路狭窄弯曲,即使开车前往,从镇上到村里也得一个多小时,因此,村里的老人基本上成年不出村。重兴店村山高土薄,又没有矿产资源,因此比较贫穷。近年,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山村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员。万书增也不例外,他的一条腿残疾,走路不太利落。由于常年辛勤劳作,还要为留守村庄的300多名老弱病残群众操心,54岁的他已经谢顶,显得过于老成。

????11年前,万书增立志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放弃在外务工挣钱的工作,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苦苦寻觅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吃尽了苦头,但因地势险恶、交通不便等因素,村容村貌一直没有多大变化。面对这种困境,万书增没有气馁退却,而是不断寻觅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种植适宜山区气候、市场行情很好的冬凌草。为此,他成立了常鑫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村里的耕地流转过来统一种植冬凌草。村民不仅可以稳收土地流转费,还参与冬凌草的管理、采摘,一下子从人均年纯收入不足千元提高到2000多元。部分在外打工的村民闻信也返乡参与冬凌草的种植、管理,在家坐地挣钱。

????60岁的村民秦合英,其丈夫侯文生外出打工,她在家闲不住,承包了合作社12亩冬凌草的管理工作。开始,丈夫坚决反对,不同意她这样干。她不服气,平时一个人劳动,忙时让亲戚帮忙,一年下来净收入三四万元。看到收获和希望,丈夫真心佩服她,返乡和她一起管理冬凌草。提起这事,侯文生说:“过去外出打工受苦受累,一年也就结余一两万元,现在在家乡种植冬凌草,收入也不少,多好。”

????为进一步改变村里的贫穷落后面貌,今年,在安阳市农科院、安阳市扶贫办等单位的帮助和扶持下,万书增又流转了附近两个村庄的几百亩土地,建立了龙宝生态园,除了继续种植冬凌草外,还引种了一种“粮食黄金”——藜麦,并尝试对冬凌草、藜麦进行深加工。

????冬凌草、藜麦“熟”了,村民的生活也开始变了。话归正题,咱再扯一扯油条。老万高兴地介绍:“前几年,原康镇一个卖油条的人每天开着三马车拉一筐油条到重兴店村沿路叫卖,因为老百姓缺钱,一天去一次都卖不完;如今,村民有钱了,他一天跑三趟都不够卖。”

????跟油盐酱醋有关的故事

????重兴店村由24个自然村组成,有840人,其中,外出务工、外迁人员500余人,村里剩下的300余人均为老弱病残。由于人少钱少,村里没有商铺、卫生室,群众买油盐酱醋、看个小病得跑到20多公里外的集镇上,十分不便。万书增为了村里和合作社的事,几乎每天开着面包车奔波于重兴店村、县城、原康镇之间。对于这些小事,万书增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从有了面包车,他就主动当起了村民的采购员、搬运工,谁家需要米面、油盐酱醋和其他日常用品,他都义务免费从山外代买。每次从县城或镇上回来,只要一进村界,他就不断按响喇叭,提醒委托他采买东西的群众出来领取;没有及时领取的群众,有电话的他就电话通知,没有通讯工具的他就送到家。

????油盐酱醋这些小东西没有多重,万书增能拿动,最让他作难的是米面,那可不是三五斤的物件,给群众代购这些东西,装车、卸车,常累得他不行。然而,每当拖着不太方便的腿给群众送去米面,看到群众满意的笑容,他感到格外欣喜,劳累也随之悄然无踪。

????记者问万书增,每年能给群众代买多少米面,他笑着说:“这个真的不好统计,反正今年以来,我光给镇上的一家粮油店就结了3万多元的账,都是给群众代买米面的钱。”

????记者不禁感叹道:“价值3万多元的米面,粗略计算,最少也该有1万多斤吧。这1万多斤米面,都要靠一个年过五十、腿脚不太方便的人装卸,可谓万斤重担一人扛啊!”

????村里的不少群众吃米吃面要靠万书增代买,不少人家里的麦子、玉米加工也找万书增带到山外。他把麦子、玉米带到镇上交给磨坊,抓紧时间办事,事毕后再取。时间一长,在村里自然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谁家需要磨面、碾米,早上把麦子、玉米、谷子放到离家最近的路边,万书增外出时会顺便收集到车上,返回时放到原处甚至送到家里。不少老人感激地说,俺村的党支部书记真是个好人,比儿女都管用。

????跟出租车有关的故事

????万书增的面包车不仅是村民的运输车,还是百姓的救命车。谁家有人得了疾病,需要到县城、镇上治疗,他都热心接送。

????今年11月的一段时间,我市阴雨连绵,山里的路既弯曲又湿滑,山里人几乎停止了一切外出活动。就在大雨将至的一个晚上,万书增在原康镇上的家里突然接到龙口村(重兴店村的邻村)村民王志才的电话,说家里有人突然犯病,村里没有车,他给几个出租车司机打电话,出租车司机都说天黑路滑、山路难走,拒绝出车。没有办法,他只得找万书增。

????接过电话,万书增二话没说,立即拉上自己的女儿(万一路上有意外情况,好有照应),驾车冒雨向龙口村驶去。尽管他路熟技高,但路上还是惊险不断。他全神贯注开车,女儿不断用毛巾给他擦拭挡风玻璃,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行驶,终于把病人安全送到合涧镇医院,这时已经是22时了。待病人家属安顿好病人,万书增和女儿才放心离开。

????记者感言: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万书增苦苦探索,呕心沥血,几经磨难,终成正果,为群众闯出了一条生财之路,让更多的山里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为了方便群众,他主动当起了村民的采购员、搬运工,用羸弱的身体忠实地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群众的赞许和好评。

????一袋袋油盐酱醋、一次次送行,看似小事,却关乎几百名群众的饥渴冷暖,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中,把党的光辉形象印在了群众心中。

????他无愧共产党员的称号,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我们期待这样的干部再多些……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安阳晚报、安阳慈善、大鼎手机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豫都网发布,豫都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豫都网-安阳日报”或“豫都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


《万书增:甘当山区群众的搬运工》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nyang.yuduxx.com/linzhou/29274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